简单游戏
哦,天哪!
写点文字的时候,喜欢顺便打开一个简单的游戏,空档接龙啊、蜘蛛牌啊什么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随便点两下,只动手不动脑,让脑子去做该做的事。你别说,这种方式往往能让思路走出僵局,进入一个未曾料想过的空间。
最近孩子在平板上下了一个“消灭星星”小游戏,就是两个以上相同颜色的图案连到一起就自动消除,根据一次相连图案多少给出不同的分值。从思维含量上说,这个小游戏比空档接龙还要简单。可是,打了几次以后发现,即便人已从游戏里撤出来,脑子也还停留在“同色相连”的习惯里。比如包饺子,总觉得那一行一行的排列应该有个什么规律;比如到商场,一看那些包装相同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就觉得应该哗地一下消除,获得很高的奖励;去公园看花,总想观察一下同一种花如何才能跨过不同的花凑到一起去……是不是很好笑?但绝对是真的,不信你可以试试。至于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个事儿。你想啊,如果孩子带着这种思维进入课堂,会如何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呢?
一天在公交车上,听一位女士训练两个孩子,用的竟然是脑筋急转弯:
黑人和白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
答案: 婴儿没有牙。
马的头朝南,马的尾朝哪? 答案: 朝下。
到别人家中作客,讲什么话容易惹人厌?
答案: 长途电话。
为什么暑假一定比寒假长?
答案: 热胀冷缩。
蚊子咬在什么地方你不会觉得痒?
答案: 别人身上。
不小心打破妈妈最喜欢的花瓶,该怎么办? 答案: 赶快假装昏倒。
进动物园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是什么?
答案:
售票员。
这种文字小游戏偶尔玩玩也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评判孩子是不是“聪明”就有点可怕了,可人家一路比赛,玩得不亦乐乎。这种东西我把它称为“思维垃圾”,这不是危言耸听,且看一个课堂师生问答的例子:
问:小明从学校到家有两条路,一条直线从A点到C点,一条曲线从A到B再折到C,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你认为他走哪条路更快?
答:第二条线更快。
问:为什么?
答:A到B到C线上有公交,A到C线上没有公交,只能腿走。
这让我想起赵本山一个小品里的一个智力测试:1+1什么情况等于3?答:什么情况下都不等于3。评价:错,算错的情况下等于3。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笑话,这种思维方式生活中不乏其例。
问:如何驾驶才能做到不被违章处罚?
答:找人把违章记录删掉。
问:领导,咱们食堂能不能改善一下?天天就那两个菜,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
答:谁说的?你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嘛!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游戏的思维、脑筋急转弯的方式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把这种方式赞为智慧、创新,想想都感到可怕。我们不能认真一点,不要这样吊儿郎当的吗?
当然,复杂的游戏也会让人沉迷,但那是沉迷于情境中。像《帝国》、《天之痕》、《传奇》等游戏,需要对虚拟人物的自身条件、对手情况、周围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思维角度看对人并无害处。复杂游戏对人的消极影响在于对人意志的侵蚀,而简单游戏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这有点像幽默小说和当今流行的小段子的区别,是不能放在一个层面上衡量的。
2015.3.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