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根

(2015-03-09 21:05:28)
标签:

文化

王氏

老祖宗

家谱

天下维亲

分类: 生活絮语

同根 同根

哦,天哪!

    前几天二哥打电话来,说老家准备在清明节为我们第一辈祖先立碑,问我什么意见。我说这是好事啊,没意见。二哥呵呵地笑,说:他们让我主持仪式,帮我写个讲话稿呗。我说你自己写就是了,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二哥说:你不是文化更高点嘛。

    一位同事听我和二哥通完话,问:你们老祖宗是谁呀?我说:黄帝呀。他很羞涩地说:我的老祖宗也是黄帝,莫非我们还是一家?我被他装腔作势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天天喊炎黄子孙炎黄子孙,真到寻根问祖的时候反倒怀疑了不成?我说:炎黄是否真的存在不敢妄论,但按进化论观点,我们祖先都是那只最初懂人事的猴子是绝无疑问的。哥们儿听了感叹:真的都是一条根呢,何苦搞出什么你的我的!

    过了两三天,本家一个侄子又打电话来,说要在墓碑后面刻字,他草拟了一份,让我给看看。手机发过来,我差点笑出鼻涕泡泡,整个儿像一封短小的书信,还拟题叫《碑序》。这些孩子,碑文岂是人人下得了手的?也不知道上网查查。我赶紧打电话给我哥,说写成那样肯定不行,要重新草拟。我哥倒不客气,说那就你写吧。他忘了,按身份我根本没资格写这东西,因为我差不多是这一代里最小的了,最多倒数第五,哪能随便下手给老祖宗写碑文呢。可是二哥不让,说长一辈所剩无几了,我们这一代年长的也去世了不少,余下的谁能提起这支笔呀。

    那好吧,草稿我来拟,让他们审去好了。查阅了一圈资料,基本把家族世系弄得差不多,写了几句发过去交差,好在这种文字尽可能简短,长了碑上刻不下。

    周末和一位王姓(氏)老哥喝闲酒,说起老王家的历史。他说:我们也是从你老家那边迁过来的,没准儿还是一家呢。我笑而未说,其实已经查过了,他家在那边较早有记录的辈分是大运公往下的第六十二代,而我们这一代才排第七十代,他的辈分可晚了去了。

    于是又扯起来自何方的话题,老哥能了解的是从苏州阊门迁过来的。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们祖先也是从那里迁来的。于是问他:小脚趾甲上可有一块小凸起?那是我们的标志。他立即激动了,说有的有的。

    细究起来,王姓更早应该出自山西太原,因为晋就是太子晋的封地。还在厦门的时候就和一位王姓兄弟交流过,他说他们家就是太原王,但未提及堂号。而这位老哥却明确说他们的堂号是“三槐堂”,本是同根生已确信无疑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特别喜欢和陌生的王姓人叙谱。在东北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孤身一人闯关东,弄得食宿无着,不知怎么打听到我父亲,跑来投靠。父亲把他领回家,坐在炕上聊起家族沿革,还和那个小伙子脱下袜子查验小脚趾甲。那个小伙子在我家住了可能有十来天吧,找到安身之地才走。

    说起小脚趾甲上的小凸起,好多人都笑,说:我不姓王,可我也有啊!我不知道人体学上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只好笑着告诉人家:只要有王氏血统的人都可能有,说明你的祖先里有过王家人。其实认祖不过是个由头,把天下人视为亲友,天下维亲,不是更多些温情嘛。

                                                2015.3.8-9

附:

猛公碑记

  东海后许安王氏开基之祖猛公,系今赣榆前罗阳村人,而大运公(第六十二代)长子永昌公之六子也。挑盐卖卤为生,辗转落籍于此,已历十余代。

  追忆先祖,源出黄帝,脉承周代姬姓,得氏于太子晋。晋公十八世孙王熙为当路王氏开宗之祖;熙公三十九世孙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得堂号“三槐堂”。大运公为今当路王氏之二房,迁徙至赣榆,乃本支之本。

  “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为我先祖家训。今逢盛世,在世之六十九至七十三世后立石为志,以冀后世之续。
                                          农历乙未年二月十七日(清明)
                                          公历二○一五年四月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站立出神性
后一篇:简单游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