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折叠书页
哦,天哪!
小子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呢,春晚已经看了好几遍还喜欢看,打开电视就在那儿等语言类节目,每天晚上折腾到十一点多才睡。早上起得还特别早,跑到我被窝里扯淡。
今儿早上不知怎么扯起经济问题来,说国家只要多印钞票就能富起来。于是给他讲了一通一般等价物、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价值规律,都是以前在政治经济学里学的那点知识。他听得津津有味,似乎一下弄懂了许多道理,好奇地问:你怎么还研究经济?我说:看看这些东西,将来好帮你买菜啊。然后指指书架上的《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告诉他:这本书里会给讲你更多的经济问题,很好玩。他笑:买菜还用看书吗?
说起来家里的书也不算少,够熏他一阵子的,可不知为什么,他并不爱读书。这让我很着急,只好自己多读一点,希望他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的时候,我能及时地把他往书里带一带。但是,我不想给他讲书里说了些什么,因为一本书,我读了以后讲给他听,跟他自己去读,是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年前专门儿为他挑了一些非儿童读物。姜戎的《狼图腾》、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我说你读了这几本书,就知道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了;杏林子的《生之颂》、张晓风的《张晓风散文精选》、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我说你读了这几本书就知道如何跟别人相处了;《莎士比亚全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精选、《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都给他备在那里,他可以随时翻看,哪怕摸摸书脊也是好的。余华的《活着》和《第七天》、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还不能给他看,那是告诉我们生死问题的。
北岛的《给孩子的诗》是为他的孩子兜兜选编的,起源于兜兜一年级时参加诗歌朗诵比赛,老师让孩子诵读《假如我是粉笔》,作者读了以后说“把鼻子气歪了”,他的儿子也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北岛说:“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他是诗人,可以把诗意转化为诗歌,曾经用他的诗把我们这一代引入一种诗意的年龄、诗意的校园、诗意的生活,他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认为文学性、音乐性俱佳的诗歌。可是我做不到,我只能从大量的阅读中寻找感动过我、启发过我的文章,然后轻轻折叠起来,等待我的孩子来读。
说真的,现在书实在是太多了。有时我会想:世上真的需要这么多书吗?不是说森林资源很匮乏吗,为什么没有人用心精选以后再印出来呢?说真的,很多书我是一边读一边痛苦着、煎熬着,包括现在教材里的许多文章(特别是小学教材),要不是舍不得已经付出的银子,真想把它扔掉。说真的,我不想让孩子掉在废纸堆里,那种阅读是对孩子生命、灵性的伤害,所以自己必须钻进去找,见到好的就折起来,仿佛在森林里留下一个个前行的路标。
我不敢保证我为孩子选择的读物就是好的,因为眼光、阅读面、时代等限制,肯定有一些文字被我误选,也肯定还有很多好的文章我没看到。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认为好的文字,不可能轻易跑掉。这已足以鼓起我的勇气,一路为孩子把书页折叠下去了。
2015.2.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