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
哦,天哪!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语,一件事儿结束了说“这事儿了了”,东西用光了说“用了了”,两个“了”连用,意思还不一样。到网上一搜,意思和用法更是繁复异常。罗列在后面吧,烦了可以不看。
那天陪孩子去听了一节播音主持培训课,老师让孩子们说绕口令,就是那首《八百标兵奔北坡》: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虽然有点拗口,但孩子们很快就顺过来了,说得非常流畅。老师又增加难度,要求孩子们在每个字后面加个“了”字,就变成了:
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炮了兵了并了排了北了边了跑。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标了兵了碰,标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
别看加的这个“了”没有什么表达意思的作用,却让朗读的节奏一下子加快了,而整个语调反而显得舒缓。听着孩子们满嘴嘀哩嗒啦读,我忍不住笑起来,感觉那语句变得特别好玩儿。语言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只要组合方式稍加变化,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整个情味都发生了变化。那些笑话、段子差不多都是用语言的特殊组合达到幽默诙谐效果的。
昨天一位学校书记到局里来述职,走我们办公室坐坐,说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几句话就完。我开玩笑说:要想说长一点还不容易?知道那个“八百标兵奔北坡”吧,也可以读成“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你就把述职报告按照这种方式读,肯定能延长一倍时间还不止。大家都笑,说那不就成了车轱辘话了嘛。想想又笑,说现在的会议呀、报告啊、论文什么的,虽然没有“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这么绕,可不也就是说点车轱辘话嘛,其实要表达的意思几句话就说完了,可是非要“大一套小1”,整得跟卖花盆儿似的,一套一套的。
今天几个人又聊起一个什么话题,一哥们儿说完后又加一句:这个你懂。我说你这样说话就没情调了,他问怎么说才有情调,我告诉他应该说“这个,你懂的”。大家都说:怎么稍微动一点就变得这么酸呢?我说:“这个你懂”是日常语言形式,而“这个,你懂的”就是诗的语言。这话也不算太夸张,现在好多诗玩的不就是语言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或者情绪要表达。但是你不能说这样的诗就没有值得欣赏的情趣——很多诗并不要确切地表达什么,只是希望通过语言把读者带进某个情境中去,自己借助语言的展开而生发出一些情绪。单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叠加的诗句表达了什么呢?但是一个个意象给人带来了丰富的联想,产生了浓郁的审美趣味。
刘亮程在《两窝蚂蚁》里说“蚂蚁一出洞,母亲便在蚂蚁窝旁撒一把麸皮。收成好的年成会撒两把”,刀尔登在《旧山河》里说“仇恨不像愤怒那样有一个要求,仇恨是种状态,是对任何事情愤怒的状态”,克佐在《故事、寓言和谎言》里说“很多人喜欢用故事来理解社会”,《最短的距离》里记录了作家维克托·伯奇的话“欢笑是人和人之间最短的距离”……读着书里一个个精妙的语句,感受着身边朋友不时冒出的奇语,时常会涌起一阵幸福感:能生活在语言中真好,它总是把人带到一种美好的情怀里——感受世间温暖和细腻,理解万物之间的是与非,获得瞬间的洞明或者彻底的豁然。
我总在想,一个人可以用语言清晰地传达自己的心意,他对一件事、一个人,甚至对生活、人生,才算真正地了然了。
2015.1.23-24
附:“了”字释义:
助词 读音:le(ㄌㄜ˙)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①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者变化。例:他到了北京;
②用于预期或者假设的动作。 例:你先去,我下了班就去;
[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子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①表示已经出现或者将要出现某种情况。 例:下雨了。 天快黑了;
②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某种情况。 例:天一下雨,我就不出门了;
③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 例: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本来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
④表示催促或劝止。 例如:走了,走了,不要再等了! 好了,不要再说这个问题。
语气词 读音:le(ㄌㄜ˙)
[1]表示肯定语气。如:明天又是星期六了;要过新年了,人们都很高兴;
[2]表示促进或劝止。如:快躲了。 别说了;
[3]表示感叹语气。如:好了! 太厉害了!
动词 读音:liǎo(ㄌㄧㄠˇ)
象形。从子,无臂。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本义:束婴儿两臂。
[1]手弯曲: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东汉·许慎《说文》。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如:了尥(手腿弯曲,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
[2]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嫌人不了。──《尔雅·释丘》注。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如:了法(领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
[3]结束,了结
小乔初嫁了。──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了还(了却,偿还);了局(结局;结束);了了(了结了);了劣(了账;了结);了休(终止,了结)
形容词 读音:liǎo(ㄌㄧㄠˇ)
[1]聪敏,颖慧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孔融传》
了,快也。秦曰了。──《方言二》又如:了慧(聪明);了干(精明干练)
[2]清楚,明晰。如:了利(清楚,明白);了辩(对答清楚敏捷)
[3]明亮,光亮 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纳兰性德《琵琶仙》
副词 读音:liǎo(ㄌㄧㄠˇ)
[1]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完全〖不〗”〖entirely〗。如:了无恐色;了不相涉;了不可得(到最后也得不到);语时了不悲。
[2]放在动词之后,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如:办得了;你来得了来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