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之外
哦,天哪!
记得巴金老人的《灯》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那么,人还为什么活着呢?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见解,而且都能说得别人心服口服。这就是文学留白的韵味和魅力。且不管文学,还是看看人们在吃饱米之外还需要些什么吧。
给学生讲作文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时候,我举过一个例子:妈妈花几百、几千块钱买的包,有什么用?孩子们说当然是用来装东西喽。我又问:把包里装的东西装到塑料袋里拎着不行吗?学生说也行,就是不好看。我说:只是为了好看,我们才花了几百、几千块钱,是吗?孩子们静静地想,感觉似乎对、又不对。而事实就是这样,我们经常要为美的需求付出比实用需求大很多的代价,而且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服装、美容、装修……生活中很多支出都与美感有关。
那么,美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美学家自有他们的解释: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就生活而言,美感就是审美对象在人心理上引起的愉悦反应,就是看着舒服、高兴。有钱难买高兴,我们这样说,也确实在这样做。
闫红在《我们那个时代的“文艺范儿”》里说,曾在一家铁艺店里遇到过一个小老板,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不高、微胖,和其他小老板唯一的差别是,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红楼梦学刊》。读书人的习惯吧,看见某个人在读书,就觉得那人特别可爱,那些并不特别的零零碎碎的动作也透着灵气和文静,透着值得依赖的诚实。一个生意人面前放着一本书,谁还肯把他和“奸商”联系在一起呢?
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经常有人问:你是老师?我说是,你怎么知道的?人家说看你的样子就像。自己对自己的“样子”是无从把握的,因为身在其中,只好笑笑了事。可是人家对你就特别客气,既没有权力可以左右人家,又没有资金可以控制人家,凭什么呢?人家的客气似乎只是害怕碰破了那层薄薄的斯文。其实他们也知道,老师也要吃米、吃菜,也要穿衣洗澡上厕所,本质上也就是个烟火之人,但是感觉似乎就是不一样。自己心里明白,人家尊重的不是那些生活琐碎,人家尊重的是“读书人”。文化可以拿来混饭吃,而在混饭之外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所以,如果仅仅用文化来混饭吃,就糟蹋了“文化”的真正意义。
有一次和孩子聊穿衣的事。我问:知道衣服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吗?孩子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保暖了!我告诉他,其实不是的,衣服最初是用来遮羞的。我还讲了《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以后,彼此对望,意识到自己是裸体,就有了羞耻感,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那就是衣服的起源。衣服在人类生活中迟于饮食,它对于人的意义和饮食也相差很大,它不是生存的绝对必需,是羞耻心的标志。
如果仅仅把服装当作护体和美的需求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穿上衣服就应该想到我们是人,与长着毛的猫狗是不一样的。记得《宰相刘罗锅》结尾有一个场景,刘罗锅和康熙一起沐浴,对康熙说:弘历啊,现在脱了衣服,我们都是一样的,可以说说心里话了。——为什么脱了衣服才是一样的呢?衣服的功能深化到后来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了,是身份的标志、阶级的标志、权势的标志,而这些沾到衣服上的尘埃反倒掩盖了衣服的原始意义。
其实就是吃米这件事儿,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不论士农工商,还是贩夫走卒,还不都是为那五斗米的事儿?折腰不折腰另当别论。经常想,如果人类不需要吃饭,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吃米之外的事儿实在是丰富得很,有趣得很。
2014.1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