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多视角进行写作

(2014-11-11 08:34:14)
标签:

教育

视角

语言表达

历时性

空间性

分类: 写作探路

运用多视角进行写作 运用多视角进行写作

哦,天哪!

    听一位老师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说到文中有两个叙述视角,一个是“儿时的我”,用的是“儿童视角”,表达的内容是感性的叙述;另一个是“现在的我”,用的是“成人视角”,表达的内容是理性的议论。讲得真是太好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有些单薄?可能正是年龄让他们还不足以具备多重视角面对生活中的事件,因而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现时性表达”(即对当下的事件描述和感受),而无法达到“历时性表达”(即对过去事件的追述与反思)。

    关于思维的时序性,索绪尔对系统研究方向的分类(共时性与历时性),可以作为思考这个问题的依据。关于表达的时序性,马正平教授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P34)中关于“说”与“写”的一段论述,更具体地为我们思考写作视角问题提供了借鉴:

    虽然“能说”、“会写”都属于语言表达,但它们之间却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之分:前者属于空间性语言表达,后者属于时间性语言表达;空间性语言表达具有感受的情景性和智力性,因而往往较少理性智慧和人格成分的参与;时间性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思考的严谨性,因而往往需要理性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推动。因此,话语表达是一种情境化、智力化和非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写作表达是逻辑化、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一个人要具有“能说”的本领,首先要具有智力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空间情境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而一个人要想“会写”,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生活智慧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而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说”却不“会写”者,往往是只具备前一种能力而缺乏后一种能力(或者后一种能力不强);反过来看,那些“会写”却不“能说”者,恰恰是后一种能力较强,而前一种能力较差;既“能说”又“会写”者,则是两种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所以,“能说会写”者不仅是能人,而且是大能人,他在生活中受到特别的尊重、景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把书面表达分为现时性表达和历时性表达,有助于解析文章表达的思维路径,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多视角的表达思路。在孩子们年龄、阅历尚浅,似乎还不能达到历时性表达的程度,写作大多只用当时视角,如何让孩子们的写作获得多样视角、避免视角单一的叙述与分析呢?我们从老师上课提供的时间性角度抬起头来,可发现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写作视角变得多样化。

    从空间上看,可以通过场景或背景转换来实现视角多样化。比如说写母亲,你可以在家庭里表现母亲作为家人的某些特点,也可以在工作场所来透视母亲作为工作者的特征,甚至还可以把母亲放在街头,让母亲作为市民来接受写作者的观察。这还是小空间上的视角变换,如果学生经历允许,还可以进行大空间的视角处理,比如外出旅游、搬家、出差等等。前几年讨论颇为热烈的文学的“流散”现象,则是从文化视野来考察写作视角问题的,有人把“流散”这个词按汉语分解成了两个维度,即时间上的“流”与空间上的“散”,通俗地说,讨论的主要是“移民文学”现象,这可能跟学生写作相去甚远,但这种思考写作的方式是可以借用的。

    从身份上看,通过人物关系的变化也可以实现视角多样化。还以写母亲为例,和“我”交流可以体现她作为母亲的特点,和爸爸交流会可以表现她作为妻子的特点,和外婆交流则可以表现她作为女儿的特点。写景的文章可以通过观景者的变化实现关系的变化,叙事的文章可以通过不同人对事件的看法来实现关系的变化,道理都是相通的。从操作方法看方面看,关系视角变化可以通过人物设置、人物关系变化来获得。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学生获得时间视角的变换呢?其实也是可以的,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获得别人的视角,成年人的作品中的成年人视角可以成为学生现时视角的补充或者对照。比如在写母亲时,学生可以先用现时视角加以描述,然后借用别人文章对母亲的理解加以映照,这样就获得了历时性视角。如果从思维在时间里的展开层面探索,可以发现虚写和实写结合,也可以构成时间上的多视角——如果需要过去的事件,可以通过回忆、别人介绍等方式改变时间视角;如果需要将来的情况,可以通过想象、幻觉、梦境等方式引入,这些变换视角的方式需要的是写作者的想象力。

    当然,我们上面所说的空间视角、时间视角、关系视角,是出于表述的方便,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在实际写作中可能交叉使用——写作本来就是立体思维的线性展开。

    那么,多视角在写作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呢?笼统地说就是增加文章的厚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人、事、物、景的历史纵深,在历史中感受变迁,发现深层意义和规律;二是形成对照,把不同视角下的人、事、物、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同中之异或者异中之同,进而感受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使文章产生结构上的美感,一致性是文章之美,变化与繁复同样是文章之美,多角度表达使得行文摇曳生姿,更能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文字飞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014.11.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臭气被冲天
后一篇:吃米之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