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气被冲天
哦,天哪!
经过臭豆腐摊儿的时候,我说我快要吐了,其实我知道,别人也知道,我不可能吐的,那点气味不足以使人呕吐。但是,为了让别人体验到我的感受,我还是不停的强调:你看那颜色啊,灰不灰黄不黄的,让人生疑;你看那汤汁儿啊,粘粘腻腻,不知道是怎么弄出来的;特别是,电视上说了,好多臭豆腐是用鸡粪熏出来的……这番说辞倒真的令人作呕了,可是回头看看,这些理由里有一句话是说臭豆腐怎么臭的吗?说的都是臭豆腐以外的事儿,什么颜色啊、粘稠啊、传闻啊,直说得听的人也感到恶心。
本来不过是几块臭豆腐而已,因一个人的厌恶而转化为一群人厌恶,所用的手段不过是心理干扰。如此说来,臭豆腐的臭,并不完全是自身的味道,至少有一半臭味是来自人的心理。
中国人不好,有劣根性,最早这个话题由谁提起的不知道,鲁迅先生反正没少揭示,阿Q、孔乙己、红眼睛阿义、祥林嫂……他塑造的人物,不论作者出于批判还是同情,都从灵魂深处揭示出这样或那样的习性,而且大多有来处,并且依然在生活中寄生着,活得好好的。这本是好事,揭示出来帮助民族进步。后来柏杨先生拍桌子打板凳地吼了一圈,什么酱缸文化、臭鞋大阵的,概括为一句话,“丑陋的中国人”。孙隆基先生有一本书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渐渐把问题弄得深奥了。他们的用意也都是好的,告诉大家我们都还是幼年的青蛙,虽然蹼爪已经长齐了,身后的尾巴还没有掉,或者说我们虽然已经幻化为人形,猴子的尾巴还长长地拖在身后。
可是这样的话说顺了嘴,就有点麻烦,时不时看到有人撰文、有人著书,痛斥国人的种种弊端,不讲卫生啦、不讲诚信啦、不讲公德啦,甚至缺少人性,一会儿从旅游说起,一会儿又从移民切入,让我们这些没出过国、没见过世面的人满脸羞赧、满心惭愧:真丢脸,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同胞!惭愧得多了,就有些自卑,自卑久了又有点疑惑: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这样啊?外国人身上会不会也有一些不良习性?甚至还想起了臭豆腐的事儿,这些传来传去的言论,会不会和臭豆腐的味道一样并不完全来自它本身,而至少有一半来自言说者的心理放大?
批评可以让人痛改前非,而丑化则让人痛恨丑化者。
有时带孩子去买菜,他坚决不到水产品区去,说那里太臭。我说:将来你自己生活了,怎么办?他想了一会儿,似乎的确是件绕不开的事儿,只好嬉皮笑脸地说:让爸爸妈妈帮我买。水产品区气味的确不怎么样,可是也还没到让人没法呼吸的程度,那些卖水产品的人不是在那里活得好好的吗?之所以死活不肯过去,是自己已经认定那里一定臭气冲天,进而给自己种种心理暗示。
臭豆腐摊儿可以躲着走,水产市场可以不进去,可是生活是逃避不开的,谁也没有能力和自己的同胞完全隔绝。一味地说自己同胞如何如何不是东西,是不是就能博得外国人的好感,认为你不再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论是骂人者还是被骂者,可能都绕不开情感上的纠结。只看到自身或者他人的弱点而不提优点,就不是完整的世界观,不论结论如何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
鲁迅先生批判人性的弱点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今乐于此道者的出发点是什么?莫非是锅里的热油,让臭豆腐臭得更加成熟,让空气中的臭气四处飘荡,让人们经过时不再觉其臭?不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下去,而不回头想想这样做的初衷,难免有点让人怀疑其动机。
2014.11.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