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与茶

(2014-11-05 08:01:53)
标签:

林语堂

苏东坡

酒与茶

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酒与茶 酒与茶

哦,天哪!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读完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饱经忧患的苏东坡,为形形色色的人们,也为那个翻云覆雨的朝代。

    这大概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因为作者林语堂和传主苏东坡都是我喜欢的文人。先是下载了电子版在手机里看的。一位书友见我一直捧着手机,问:看什么东西这么认真?我说《苏东坡传》。他说:你也喜欢?于是就把自己收藏的一本送给了我,可以拿书的时候我就看纸质书,没法拿着书的时候就看电子版。

     苏轼的坎坷、诗才和人格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比较零散,其中还窜入了许多花哨的传说。林语堂的这本书则详实而系统地叙述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框架清晰,血肉丰满,道理昭然,语言很像面对面讲话,写得真好。相信他是真的热爱苏东坡,真的下了大功夫在这位奇才身上。

    谁又能不热爱苏东坡呢?他的命运就是中国文人的写照,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境界就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仁爱,真诚,睿智,豁达,真是亦儒亦道亦佛,上得天堂也下得地狱。他自己曾对弟弟子由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听林语堂娓娓道来,不禁要感慨:上苍怎么能塑造出这样一位才子,让天下读书人有了前行的方向!

    他不算太长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生活着的,活在亲情中,活在爱情中,活在友情中,活在政敌的恐惧中,活在帝王将相和村夫野老中,活在山山水水中,活在一餐一饮中,更活在他的诗词歌赋、书画笔墨中。他能在大红大紫中找到人生的价值,也能在穷困潦倒中寻得生活的乐趣。或许林语堂知道后世之人生活亦多艰辛,有意给我们留下些人性和人格的温暖吧?

    读完掩卷,长长喟叹:还有什么书好读呢?总该找出点什么不足,给别的文字找到一点立足之地吧?思忖再三,果然就有了。书中写道,苏东坡是不善饮酒的,却又特别爱喝酒,常常喝醉。他盛赞惠州的桂酒,甚至自己研制酿酒技术,在定州时做过橘子酒、松酒,给朋友的书信中还有“真一酒”的配方。然而书中除了写过一点他栽种茶树的经历,却几乎没有涉及东坡与茶的渊源。据我所知,东坡之于茶,可能比对酒更加偏嗜、热爱、有研究。

    果然,到网上随便一搜,“东坡与茶”的趣事、诗词遍地皆是。摘几段放在这里,以证明所言不虚: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又要回到前面的那个疑问了:一个对苏东坡研究如此透彻的学者、对苏东坡爱如亲人的文人,一个自己也生于茶乡福建彰州的才子,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疏忽?

    因为无从考证,我只好做出自己的猜想:林语堂的这本书是用英文写的,目的是向欧美介绍中国的这位令自己敬仰的天才,而西方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很难理解深透,所以故意避开繁琐的解释和说明?如若不然,那他一定想给读者介绍一位像酒一样的男人,而不是茶一般的书生?真的有些不懂了,酒与茶,正是苏轼生活、个性、品格的两个侧面,怎么会只放下“茶”的一面呢?

    文人之心原本玄奥,哪是常人可以捉摸得到的?姑且借着苏东坡的余温,孵几行自己的感受吧:

    酒,越喝越浓

    所以最后人就醉了

    茶,越喝越淡

    所以最后茶叶就倒掉了

 

    喝来喝去,都是水

                                                 2014.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