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是如何造就的?

标签:
思维书呆子大学生心理虚拟性 |
分类: 教育心得 |
书呆子是如何造就的?
——教育的虚拟性与思维的现场性
哦,天哪!
最初听到“书呆子”这个称谓,以为是不读书人对读书人的戏称,其中既包含着歆羡,又或多或少有些嘲弄。读书不是可以让人懂得更多的事理吗?怎么会让人变呆呢?既然读书会让人变成呆子,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喜欢或者希望读书?做了教师以后,就不能把“书呆子”三个字当作戏谑了,必须认真思考:书呆子是如何造就的?
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一番观察和思考之后,发现读书还真的会让人变呆。
首先,学习大多是在一种虚拟情境中进行的。先看一道小学数学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0人,在半期质量检测中,数学成绩得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分别是20人、15人、3人和2人,这个班数学及格率是多少?”这道题在考学生什么呢?20+15+3=?38÷40=?很有数学意义吗?有个孩子回答很有意思:这道题目是错题,我们班不是40人,是55人。结果所有人都笑话这个孩子呆。呆在哪里?呆在题目是虚拟的,而他却当真了。被嘲笑得多了,孩子明白了,原来题目都是假设的,不能把它当成现实。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当成现实,那就成了一种游戏,文字游戏或者数字游戏。游戏六年、九年、十二年甚至更长时间,就形成了游戏习惯、游戏思维和游戏心态,对什么都不当真事儿,都不用心去对待,可不就成呆子!
语文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假如把原文中的“顽强”换成“顽固”,好不好?肯定不好,因为原文总是好的嘛。几乎所有语文教学,都是说书本上写的多么多么好,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尽信书”的习惯。听听小学生的说话方式吧:“我们老师说……”从一味相信书本,延伸到一味相信老师,自己无需辨别,听命就行了。生活中也有如此绝对的事情吗?一味假设和缺乏质疑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没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思维,习惯性地放弃自我的价值判断,遇事怎么可能不“一根筋”呢?
其次是繁杂的思维预设。学生进入初高中以后,面对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种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这对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多维性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太过繁琐的思维训练,常常使人遇事前思后想,唯恐百密一疏,时间久了便缺乏临场决断。
有个教育趣事说,试卷上有道题目,求几点几分时手表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中国学生调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来计算,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而美国的学生把手表调到相应时间,用量角器量了一下,同样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中国学生无疑是扎实的,但是从解决问题的思维简捷性来看,美国的学生无疑更胜一筹。好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发现,大学学的知识在工作中用到的很少,大部分工作凭常识就能解决,这就需要思维的敏捷性,就需要现场的判断力,而复杂的思维方式动作比较慢,难免吃亏。
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后,有人统计在开放环境下成功致富者的学历,发现小学毕业的高于中学毕业的,中学毕业的高于大学毕业的。什么原因呢?据分析,文化程度低的人思维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文化程度高的人思维倾向于追寻问题中包含的原理,在“机会社会”环境下,前怕狼后怕虎的复杂思维习惯显然吃亏,等你想明白了,机会已经过去了。到“品质社会”环境下,究竟是哪种思维方式占优势,还有待现实的检验。
说这些,不是说知识越少越好、思维越简单越好,而是说人的思维一定要和所面对的现场相对应,需要复杂就复杂,不需要复杂就简单。可惜人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目前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再次是知识水平孕育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在街头摆摊儿,大学生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曾一度被当作社会问题来渲染,其心理根源是“学而优则仕”,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逻辑假设——上了大学,怎么可能没有像样的工作呢?当社会处于知识贫乏的时代,有知识的人从事体面、轻松、报酬高的职业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这些职业没有知识不能称职;而到了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家知识水平没有本质差异,知识就不再是择业的首要标准,如果还抱着学历等于能力的想法,肯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倒是特别敬佩那些放下身段去摆摊儿、去打工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与社会发展是合拍的,他们知道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是,大学生摆摊儿、大学生打工是不是能比非大学生更好?如果能做到更好,大学就没有白上,知识孕育出了更加沉着、更加深刻的心理品质,而这种心理品质正是让知识发挥作用的基础;如果沉浸于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则说明知识还不足以使之看清社会发展的现状,不足以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消沉乃至沉沦也在情理之中。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们的年龄还不到真正追问这个话题的时候,那么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是不是追问了呢?是不是给孩子们以正确的学习导向了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能让孩子们意识到即便读了书也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必须主动与社会融合,处理问题要有与问题对应的思维方式,将来我们教出来的可能就是大量的抱着知识找不到立足之地的“书呆子”。
2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