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牵挂
哦,天哪!
蚕事已过,那些洁白的金黄的茧子不会向我要吃的,突然觉得少了对生命的呵护,有点淡淡的冷清。谁说来着,人是需要爱的,不只需要被爱,更需要爱别人。说得真好。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个人、有个东西、有个地方让你牵挂,你的生活就会有意思,生命就会有意义。一篇小说里谈论爱情时说,爱着的人,是不会分开的。我觉得挺有道理。
有天中午,一家人到小吃城去吃小食,经过花鸟市场,看到那么多小鸟在笼子里用自己的语
言叽叽喳喳地鸣叫,用五彩斑斓的羽毛展示着世界的姿态,心里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种相思鸟,体型流畅,色彩朦胧,眼神灵动,看着喜爱。它们的名字,给人的感觉特别温馨——相思鸟。即便在天空飞翔也还在相互交谈着,即便没有可口的食物也还在互相牵挂着,即便落入
人的笼子里也还相互依恋着,多好啊!就为它们的名字,我动了买一对回去的念头。
可是,孩子不太愿意,说上次的芙蓉鹦鹉都放掉了,买回去照顾不好不是还得放掉?他的话击中了我的要害。我不怕费事,就怕照顾不好,怕让自己喜爱的东西受委屈。最后决定,不买了。好几天过去了,那些小鸟的样子时不时地在我的头脑里浮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牵挂吧。
小乌龟养了好几年了,长得挺壮实的。这家伙特别省心,一星期吃一两次肉、洗两三次澡就可以活得很好。简单的生命会让人产生一种怜惜——看看,要求这么简单,多让人心疼。做一个不给别人增添麻烦的人,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曾经几次想带它到某个地方放生,最后都没实施,不是舍不得,而是担心放回自然以后它是否能活得比现在更好。既然放心不下,宁愿让它委屈一点,让我们来照顾它吧。
没有小鸟的羁绊,没有蚕的纠缠,早上的生活就变得特别简洁了,照顾完孩子的生活还有一点剩余的时间。干点什么呢?——没有牵挂的时间是那样的空荡,就这么白白扔了。扔了就扔了吧,一种无牵无挂的轻松也挺好的。佛家所说的“放下”会在我面对空荡荡的天空时蓦然兜上心头,少一些求索便少一些牵挂,便得一份轻松。但是,佛是这样说的,却不是这样做的。佛的牵挂太多,他牵挂着所有的生命,他说“放下”是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轻松自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才是佛的真实心态——这是多么悲悯的情怀呀。这样比起来,我是在偷懒,而不是真正的“放下”。
孩子经常给我出难题:蚊子叮你,你也要宽容它们吗?我承认我做不到,我会毫不犹豫地拍死它们;我能做到的,是对它们的叮咬不恼怒,承认吸血是它们生存的需要。《老子》有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论语》也有言:“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报怨以德”需要极高的境界,我曾认为自己可能更接近“以直报怨”,可是“直”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终于弄不清楚儒释道的区别,索性一锅烩了他们:什么德啊怨的、报不报的,要想理清自己和外界的关系,首先要摆平自己的内心。
特别喜欢读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她从孩子视角提炼出来的和解方式让人满心温暖:“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
爬过!”而美国的另一位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打》则表达了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爱惜:“打大猪要用大树,
打小猪要用小树。 打蛇要用木耙。
用苍蝇拍把水獭来打。 打蜜蜂要用滑雪橇。
可你如果打我——要用羽毛!”为什么人与世界彼此理解和容让,都要透过孩子的眼睛寻求方法呢?孩子的眼里没有是否合理,只有是否合情。
情感是最柔软的东西。万物都应该彼此牵挂!
2014.5.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