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常用思维例析
哦,天哪!
人在工作中调动了哪些思维方式参与活动似乎是很难判别的,但是不同的工作需要特定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则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工作性质与思维类型倾向的对应关系,可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多有益的指导。
那么,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主要需要哪些思维方式呢?凭空推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借助工作案例来分析则比较容易而且准确。
【案例1】懒小孩的教育
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一些孩子不爱学习:这个孩子,脑袋瓜子非常聪明,就是不认真读书——死懒!
“懒”是一个很模糊的评价,只能达到发泄不满情绪的目的,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相反,孩子一次次被指责“死懒”,会在这种消极评价中真的变得死懒,让你从此对他无可奈何。可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对“懒”的表现、成因、相关因素加以分析,结论和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懒小孩”,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用心发现他喜欢做的事,找到他的兴趣点,抓住他的亮点。“扬长避短”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策略,还是人的普遍心态。利用这种心态,我们可以对“懒孩子”采取“扬长带短”的教育策略,提供机会让他充分展示其长处,等到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起来以后,逐渐引导他正视自己的不足,分步骤、分阶段冲击自己的弱项。对特殊孩子的教育不应求全责备,不应面面俱到,而应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其次要学会归因,即按照孩子的表现分析其对什么事情懒,为什么对这些事情“懒”。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研究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不足时,我们可以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和态度上的积极,用理智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的办法,而不会用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不会用笼统评价代替现象分析。归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理性是走向科学的关键。这个道理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但是在日常教育中却常常做不到,因为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事件,首先引发我们的是情绪而不是理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简单评价一个孩子的原因;而一旦我们以印象评价学生,理智就被情绪所左右,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另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调整时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矫正自己的行为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可能有很多次反复。教育就是改变人身上不好的东西,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育效果需要在时间里酝酿,就像等待庄稼生长、成熟一样。当我们对转变一个“懒孩子”失去耐心时,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想想我们被改掉一些不良习性的痛苦与艰难。当我们把“懒孩子”当作自己来转化时,我们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办法。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别忘了不断给孩子提供重塑自我的动力,而改变人的最大动力就是欣赏,就是发现孩子哪怕极细微的变化并加以肯定——积极的心态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唯一途径。
由此可见,教育科研思维与日常生活思维是有区别的,它不应该表现为面对问题时的情绪反应,而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其特点之一是分析性,即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包含的元素的分析,比较哪些是本质因素、哪些是表象因素,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长效因素、哪些短期因素,这样才能进行准确的归因。一旦一个问题的原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探寻的方向和操作的路径。
【案例2】家校有效沟通
一些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了,电话大多不接,偶尔接了也不是和老师交流孩子教育的态度,有的甚至很不耐烦;进城务工人员天天忙于生计,子女的生活照料、习惯养成、学习辅导无暇顾及,形成了一群进了城的留守儿童;由于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管理孩子,导致孩子家庭作业完不成,预习任务基本落空,孩子课堂上没有表达的欲望,更不要说和老师配合了。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社区的学生家庭背景在发生着悄然而重大的变化,家长的工作特点、文化背景、对教育的认知与期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在校表现和学业水平,也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效果。不论家庭背景如何、家长文化层次如何,几乎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做人好、学习好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家长不肯接电话、接电话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呢?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可能停留在感性层面,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理性的思考: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家长心里是有数的,老师打电话来,肯定是告状或者批评的;生活已经不易,孩子又不省心,不懂教育的家长已很无奈了,少听几句让人烦躁的话,是家长的主要心态。
当我们把孩子、家长、学校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里来考量,问题产生的背景、问题形成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各种因素的内外联系就逐渐明朗化了。这样的分析与思考,让我们很容易发现家校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家长教育乏力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由于前期家校沟通引发家长的消极心态,进而出现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的放弃和对学校沟通请求的回避。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教科研思维与日常生活思维的第二个不同点,即日常生活思维大多是就事论事,而教科研思维更习惯于把事件放入系统中思考。教科研思维的系统性集中表现为对事件发生背景的关注、对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关系的梳理和对主要因素的调控,并通过这样的思考与行动来改变教育的结果。
对上面的家校沟通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家长的心态调整沟通方式,采用正向、间接、长效的沟通方式,即家校联系单。家校联系单的条目可以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孩子本周最突出的表现;②孩子本周最明显的进步;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或者对老师的要求。每个条目只需要一两句话,每周给十个孩子各写一张,不会增加老师太多工作负担;全班学生根据需要排定顺序,循环操作,一学期每个学生可以得到四到五张小纸条。纸条在周末放学时交给学生带回家,要求家长阅读、签字,周一由学生带回学校,张贴在班级家校沟通栏里。这样的联系单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有的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对家长也是一种安慰和提醒,它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更体现了老师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班级进行张贴,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同伴中的威信,进而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班级学生会主动改变自己,争取获得小纸条的机会,其教育意义应该是多向而且持久的。
【案例3】如何构思“课题课”
有人说,中小学老师教好书、上好课就行了,搞什么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跟上课有关系吗?不搞课题就上不好课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直接关系。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一般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突出性、顽固性、重要性问题,即“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这些课题和课堂教学关系十分密切,往往涉及课堂理念、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和元素的优化等研究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教学实践性色彩,因此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也大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而不是远离课堂的单纯的教育理论。
其次要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沿着某个方向呈主题式发展。因此,大多数课题研究成果最终都要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即在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的转变中体现其价值。
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题研究的内涵、运用课题研究的成果,便成为“课题课”与普通课堂教学的区别所在。上好“课题课”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所研究课题的主要观点、成果加以提炼,理清课题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所在;二是细化研究中的感悟和成果,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各个板块中体现的关键词和细目,以便在教学设计中加以运用;三是课题成果元素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如课堂的切入角度与目标确定、问题的提出和指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目标落实、问题解决的思维图式和方法提炼等等。
从现象的发现、课题的确立和研究,到课题成果的提炼并且通过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又一个思维特征,即持续性。这种持续性思维涵盖于开课论证中对课题价值的追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课题内容的检验与总结、在结题过程中对课题时效性的反思。可以说,课题研究过程完整的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介乎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理论转化为行为、现象提升为理论的桥梁。教育不同于日常生活和一般的技术工作,它不能模糊而消极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不能简单而孤立地解决实践中的矛盾,不能迅即而浅表地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为教育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的教育科研也就必然具有分析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思维特征。
2014.4.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