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一个合适的名字
哦,天哪!
《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林奈也说过:“你不知道事物的名称,就可能忘掉这个事物的知识。”可见事物的名称对事物的内涵有着高度概括的能力,而这种概括可以给人们不断探索事物的内涵指出明确的方向,直至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没有合适的名称,这个事物在人的心目中则始终是模糊的、不可指称的,也就无法找到研究它的准确路径。
在课堂教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后,课堂架构与校情、学科、教师自身特点结合的“校本课堂”,必然会取代普及阶段的区域性课堂模式。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校本课堂,就成为课堂教学引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而给校本课堂以合适的名称,则成为各校课堂建设的纲领和标志。
校本课堂的设计往往体现着设计者对本校课堂的价值追求,而这个价值取向的确立必然导致课堂出现特征性教学行为。那么,在进行校本课堂设计时我们就必须考量这个特征性教学行为对教学任务的承载能力。这个承载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是最重要的能力)、教学过程的附加值(这是设计者的着眼点)、学生差异的认同度与利用率(这是必要因素)、未达成目标的补救能力(以此保证课堂的普适性)。
我们可以根据校情和学校对课堂的价值追求,从不同角度突出校本课堂的特征,给课堂以简约的名称,以此来引领学校对课堂内涵的阐释,引发教师对课堂操作方式的讨论和尝试。从教学过程附加值角度分析,像“爱问课堂”体现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心动课堂”侧重于对学生深层思考的促进,“行动课堂”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发现课堂”更突出学生的质疑和探究,“分享课堂”则看重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在众多课堂名称中,我最喜欢的是“生动课堂”,既体现了“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特征,又表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文字表述梳理成两张图示,以便更清晰地表述校本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分析:


2014.3.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