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哂

(2014-07-17 22:26:41)
标签:

教育

形声字

读音

词义

分类: 教学思考

自哂 自哂

哦,天哪!

   在我的识字史上,有许多羞于外道的囧事。我曾经多年把“爬”的左边写成“瓜”,读高中时被我一位女同学发现,当时我是语文课代表;我一直把“聚”下面的“乑”写成“豕”,一直到学打五笔字形时打不出来,才发现竟然写错了;因为本地方言的影响,我曾很长时间把“踩”读成“chǎi”,直到给学生讲形声字举例时,才和学生一起发现正确的读法是“cǎi”,符合形声字的基本读音规则……

    当然,和文字打交道也有许多难忘的趣事。大学时,老师讲“宀”很多意思与“房子”有关,比如说“室”、“宅”、“宇”、“寇”等等,我们突然意会“家”的意思应该是“猪圈”(许慎解“家”字的意思说,以大夫、士祭祀至少能用公猪,来构成“家”这个形声[形符“宀”,声符“豕(豭省)”]兼会意字[在大屋子里举行用公猪的祭祀]),好长时间不肯再说“回家”,差点儿弄得有家难回。给学生讲课时,我说带“三点水”的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意思与水有关,右边大多表示读音(有很多是古代读音),然后给他们举例子,“沟”、“河”、“江”、“清”、“混”、“涞”……当我在这些字的后面把“法”写到黑板上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它读什么,有人甚至说哪里有这个字啊,全班愣了一会儿,然后哄堂大笑,说真成法盲了。原来它是个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中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在众多文字中,我觉得纠结较深的是那个“哂”字。这是一个不常用的字,最初遇见是在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中:“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读音上颇感疑惑,“西”字边怎么会发出“shěn”这样的音呢?但上下文语境明确,将“哂”解释为“讥笑”并无异议。

    对意义的解释产生纠结是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文中共出现两处。一处是: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另一处是: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选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2005)对“哂”的注释是“微笑”;《<论语><孟子>选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对“哂”的注释是“笑”。“微笑”是个不及物动词,让它带上宾语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微笑你”,这叫什么话!),属于古文解释里的不“信”;而“笑”又太过笼统,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是讥笑、苦笑、欣喜的笑?属于古文解释中的不“达”、不“雅”。

    查阅辞书和资料,得到以下内容: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微笑。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诗:“顾我而忽哂。”引申义为讥笑。刘知几《史通·自叙》:“莫不哂其徒劳。”

    ◇《现代汉语词典》:<书>微笑:不值一哂。  【哂笑】<书>讥笑:为行家所哂。

    ◇《汉语辞海》:①动(动词)微笑:微哂|哂纳。②动(动词)讥笑;耻笑:哂笑|为人所哂。

    ◇《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北京出版社,1981)注:字亦作“吲”,微笑。这里略带讥笑的意思。

    根据上下文推断孔子对子路的态度,解释为“略带讥笑”是非常妥当的,只不知为什么两本“教科书”注释成那个样子,让我好一通折腾。

    后来在网上查阅到金相尧先生的《“哂”之细究》一文,从词语义项、语法关系、孔子态度、孔子性格、师生关系几个角度,文内文外作了入情入理的详尽的考证与分析,最后的结论是“讥笑”。

    结论出来以后,我自己也“笑”了——根据上下文关系,我真的不能确定这个“哂”字的确切解释吗?为什么还要“上下求索”、“旁征博引”呢?可以理解为教学态度严谨,可以理解为研究过程扎实,还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认真负责,而最本质的一点却是不自信,认为必须得到书本或别人认同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天天面对书本的人却常常“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的故事不经意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生了。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而且,这个不常用的“哂”字对学生的未来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呢?幸好我没把自己的“求索”过程讲给学生听,否则为一个鸡毛蒜皮的知识而花费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真是罪过。不论哪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学科价值和辅助性学科知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而纠缠于细枝末节,都是缺乏学科素养和判断力的表现,实质是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我不知道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发生过多少起这样的事件,如今想来,不由心中惴惴,暗自面红耳赤。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我有、教师这个职业有,哪个岗位、行业没有?因而应该自哂和自警的人多矣!

                                                        2014.7.16-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影子
后一篇:蓝与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