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哦,天哪!
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积极影响,课程的本质是对教育的科学规划,课堂的本质是对课程的合理实施。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全国各地研究、实验、总结、推广得如火如荼。比较有影响的课堂模式不时见诸报端,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连云港市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这些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对教师课堂建设的引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操作方式,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共同的课堂因子,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共性,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关系分析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等的遵循。正如江苏省教研室董伟林主任在全省教研室主任培训会上所说,课堂结构模式可以百花齐放,但是我们要从中寻找出共性的东西,并将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果说课堂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体现的是课堂的共性,那么各地推行的各种课堂结构模式,则是基于对课堂的理解、教学资源和学生普遍状况的个性化设计。共性是对规律的遵循,个性是对具体情况和个体的尊重。进一步思考,我们每位老师所操作的课堂是否更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
李惠芳在《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的要求》(《课程教育研究》2013.7)一文中说:“个性化高效课堂是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学识经验来组织教学,采取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段表述中包含几个要素“因地制宜”、“学生的基础、特点”、“教师自身的学识经验”,这些要素都是课堂个性化的基础、前提。我想讨论的主要是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影响。
成尚荣先生在《站在哪里看风景》(《小学语文教学》2013.10)中指出:“年轻的语文教师,常常是站在桥上看风景,也许视野窄了些,见解浅了些,但意蕴却十分丰富、美妙”,“所以,年轻的语文教师不必心急地到云上、到天上去看风景,到云上、到天上去看,固然好,但会有飘渺之感。风景总是与人的经验、阅历相适应,不必心急,不能刻意,这是一个过程”;“有经验的老教师可能会站在云上、天上看风景,会俯视,会审视,会一览无余,很有可能把这纷扰的语文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而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过,也正因为此,有可能少了一点朦胧之美”,“我想,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是否可以少一点成熟、少一点城府,而多一点童心、多一点幼稚、多一点模糊呢?年轻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同样地,老教师也应该向年轻教师学习”。
这篇文章是从教师的年龄特点(其实就是阅历)这个角度来分析教学应该具有个性的,如果我们把教师作为一个综合的、生动的生命体放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探讨的课堂个性化内涵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教师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现场情绪、个性倾向、学术偏好、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无不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的课都带有鲜明的教师个人特征,每一节课都在教师教学风格背景下呈现动态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学共性是潜在地存在于每一节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抽象的、公式化的教学共性是不存在的。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师教学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处理,包括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教材处理的详略、删减或拓展,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等。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态度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状态、情绪、现场表现的预测,对学习显性效果和潜性效果的预期等等。
三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调控,包括课堂氛围的创设、课堂节奏的调整、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关系的处理等等。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不难看出,课堂存在着无数的变数,是一个前期预设与动态生成相互交融的过程。正因如此,课堂教学才充满灵性和情趣,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学识和修为,才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事实上,正如李惠芳在《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指出那样,“大部分学校都不顾班情,不顾教情,不切实际地要求备课组统一教材、统一讲义、统一作业、统一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成长,老师的个性特点,这样,很难达到高效教学”。这是从课堂教学效果角度来考量缺少个性的课堂之弊端,实际上,不顾及课堂个性化特征的课堂和课程管理还严重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到课堂内容,无处不渗透着教师优秀的精神内涵——教师的学养、气质和思想,无处不指向学生生命的成长——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借助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一次生命的交流。如果课堂教学剔除了生命意义上的内涵,本身也就失去了生命。我曾经说过,如果老师把书本上的内容不加融入地搬进课堂,就不能叫上课。所以,学生观看课堂录像,不可能找到上课的感觉;老师进行没有学生的演课,大多会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相互依存的两种生命形态。在众多的课堂理念中,“生命课堂”、“生态课堂”,从操作层面看似乎无可措手,实际体现了课堂的核心价值,更加指向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因素,可以让课堂更加科学和理智,而重视课堂的个性特征,则可以让课堂更加艺术和鲜活,二者不可偏废。
2013.10.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