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扫竹烹茶

(2013-09-11 16:23:15)
标签:

过失

江水

扫竹煮茶

是非

休闲

分类: 生活絮语

扫竹烹茶 扫竹烹茶

哦,天哪!

    茶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俗间饮茶多品其味,而作为一种文化则似乎更讲究茶的烹制。

    最早接触茶的玄妙始于《红楼梦》,其中“妙玉论茶”一回可以说把茶的潜在意义写尽了,从茶具、烹茶用水,到茶叶的品种和饮茶人对茶的理解,处处折射着人见于茶的境界;而妙玉对不同人的待茶态度与方式,又足见其乖戾曲折的心性。或许是到了清代茶文化已经发展到极致,所以雪芹先生才能写得不厌其烦也才能曲尽其繁。

    后来翻阅闲书,见到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的一段传闻,知道茶这东西早已不再是树叶和饮品了,甚至关乎人品和命运。

    据说,苏轼一日到王安石家闲逛,恰遇王安石如厕,他便在书房里东看西看,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未就的半首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大才子一时顽皮,拈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那意思是王老爷子你太迂腐少见识,菊花都是枯死枝头,哪有一瓣一瓣落的呢!写完他便溜之乎耶了。第二天上朝王安石奏请贬苏轼到黄州,且只给了个团练副使的闲差。这是后人对苏轼被贬黄州原因的诗意解释,似乎一切只关乎性情,与政治无干。苏轼知道可能是昨天嘲弄老头子所得的果报,也不忌恨,临行前还特意到王府辞行。到了黄州以后,苏轼才渐渐感觉到才无所用的苦闷,于是每天行走于山水间,完成了他作为文学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像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今天说起来颇有点“塞翁失马”的意思,可身处事件中的苏轼内心的感受肯定很不好。一天他在山涧行走,忽然看到这里的阔瓣菊花正一片一片地飘零,猛然想起三年前戏弄王安石的诗句,才知道天外有天,竟是自己才浅了,慌忙修书请罪。

    王安石也不提旧话,只叮嘱回来时各取长江上游、中游、下游水一缸带回,留着烹茶。哪知苏轼性情豪迈,借着还朝的好心情,一路饱览长江两岸美景,竟把取江水的事给抛到脑后了。到了下游才想起来,急忙让随从胡乱取了江水封好,心里想,都是一江之水,料那老头儿也未必弄得清楚。王安石取了苏轼带来的水烹茶款待这位大学士,谁知开水刚入壶人就翻脸了,批评苏轼办事不用心,还企图掩饰过失。苏轼心里有愧,忙请教所以然。王安石说:上游之水性急,水入杯即见茶色,其味呛涩;中游之水舒缓,茶色慢,其味宽厚;而下游之水滞涩,茶色浑浊,其味满是淤泥。一番话评得苏轼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承认自己就是那下游之水。错是认了,从此他就落入了一贬再贬的流浪生涯——一杯茶水竟然让他一生不得安宁。

    及至读到郑板桥的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又让人从大雅中看到了随性的灵性。心里想,板桥先生还算是在意的,如果竟把竹叶丢进了茶炊,而把茶叶塞进了灶膛,是不是还能喝出另外一番滋味?

    茶是什么?茶不过是人的心性,心所想即茶之味。妙玉心里已经定下谁是浊物谁是雅客,所以待的茶便先不同了,不论人家说什么,她都会往自己的成见里框。王安石似乎通融一些,还给了别人知过改过的机会,然而他心里以自己为标准来衡量世界的那把尺子从来不曾放下。

    有个笑话,讲的是几个盲人煮鱼汤的故事。鱼汤煮好了,他们边喝边赞美鱼汤的鲜美,各人把自己喝出的美味描绘得如在眼前、如在舌尖。后来发现鱼早就跳到地上了,根本没在锅里。于是自嘲:幸亏鱼没在锅里,要不还不得鲜死啊!故事当然是讽刺说瞎话的人,但是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已经把清水当作鱼汤喝了,再说别的还有意思吗?

    一杯清茶,不知喝出多少人间是非,无非执着于一己,试图见出个孰是孰非。但是扫竹煮茶,那味道究竟全是茶的,还是和所煮的水、所用的杯、所烧的竹叶也有关系?说到底,还是人的事情。

                                                       2013.9.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上心头
后一篇:捕与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