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性图式的显性化教学
——双线图式学习法的操作设想
哦,天哪!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毫无疑问,建构主义理论所讨论的“认知图式”是内在的、潜性的,它存在于人的认知系统中,不同人的认知图式是有差异的。
很多教学理论显然发现了认知图式的存在,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清晰地指向认知图式的建构、优化和运用。但是这些设计还过多地纠缠于课堂结构和课堂组织形式等外在的操作模式,没有明确地提出对学生进行“认知图式”形成的显性训练。另外,许多课堂理论、课堂模式过分关注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就是“怎么教”,而对“教什么”,即如何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则比较淡化,导致“怎么教”与“教什么”之间不能形成恰当的对应,实施起来显得生硬、机械,效果也并不见佳。
王俊先生的“结构尝试教学法”提出了两类结构,即“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前者探索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思维映射——某类知识可以用对应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我认为与其说“结构尝试教学法”是一种课堂教学思路,不如说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思路。对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为各类知识的学习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并用简明的图式展示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既强调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又重视学习某类知识的方法探索和提炼,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迁移性。
如果我们把建构主义的图式理论与王俊先生的两类结构结合起来,就可形成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课堂学习成果图:知识结构图以及与知识结构各部分相对应的学法结构图。当然要想得到这样一张相互对应的结构图,课堂运作模式又成为教学设计的焦点。
从宏观角度看,课堂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是对所学内容的梳理,通过老师示范、学生研讨,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张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树形图、思维导图或者表格框架图,可称之为学习内容结构图。二是对各知识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总结,通过学生尝试性自学、讨论式互学、交流式集体学,初步感受、讨论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或者老师对各学习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和提炼,形成与知识点对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尝试运用某个学习方法解决相应类型的学习任务;老师根据学生运用双线结构图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点评,对没有学会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讲解或运用程序的指导。
从微观层面看,课堂活动主要有自学、互学、讨论、交流、归纳、练习、点拨等方式,可以梳理出“自学尝试、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练习迁移、点评辅导”等课堂教学流程。这些具体的操作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定教等课堂教学理念。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些课堂活动的指向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更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维路径,落脚于学生解决某类知识的认知图式建构,从而为今后的自我学习奠定思维的和方法的基础。
下面再以四年级古诗《江雪》教学课例,分析、说明图式显性化教学的操作方式和教学意图:
一、导入环节
老师问:上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一些古诗,虽然主题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它们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齐答:关于春天的。
老师问: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冬天的古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评、表扬。
[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属于初步的古诗分类教学,更高的类别应该是借景抒情诗;教学意图是帮助学生建立古诗类别,通过类别特征的分析获得欣赏一类诗歌的基本思路;学习方法是整体阅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二、导学环节
1.解题:
老师问: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学生举手发言,发言内容由“江上下雪了”、“大雪覆盖的大江”逐步向“江上雪景图”这个画面靠近。
[这个环节的学习内容是感知诗歌营造的艺术氛围,学习方法是通过诗题解析捕捉诗歌的主体意象。]
2.感知课文:
老师布置任务:刚才大家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好多同学已经大致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大家拿出硬笔书法纸,把诗歌写一遍。
学生或背或抄,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同桌交换欣赏书写情况,老师选几例加以点评。
3.诵读课文:
学生展示诵读情况,其他学生主要从流利度、语气等方面进行点评;老师适时让点评较好的同学再读,顺势纠正“径”的读音,强调“蓑”“笠”“翁”的写法和含义。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意图主要指向诗歌内容的感知,教学内容包括生字教学和诵读教学。]
4.赏析课文:
(1)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交流诗歌描写的画面。
小组代表发言,描述诗歌所写的画面;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老师引导:请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冰天雪地、寒冷、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凄惨、孤独……
老师让发言较好的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环境”一词下面,并要求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老师指导诵读:你能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把这些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起立诵读,其他同学评议、展示。
[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是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学习方法是通过诵读、标注抓住诗歌所写景物(意象)的形态、色彩、温度、气味等,进而感受诗歌的氛围。]
(2)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感受老翁的心情。
学生自由诵读,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老翁的心情是孤独、寂寞、绝望、沉重、悲伤……
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心情”一词的下面,并适时发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从诗中的“独”、“寒”、“孤”等词语中看出来的。
老师表扬,并要求学生具体说说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老师要求学生齐读每个诗句的第一个字:万千孤独。
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老翁的心情。
学生诵读,并互相评议。
[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是把握诗歌的主旨;学习方法是通过诗歌的氛围感知和关键词分析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质疑升华,感受诗歌的意境。
老师问:这首诗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经梳理,问题集中于一个焦点:天气这么冷,老翁为什么要一个人到江上钓鱼?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主要答案有:家境贫寒、无家可归、磨炼意志、养活家人。
老师引导:你从老翁的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小组讨论,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精神”一词下面:坚持、有意志、坚忍、宁死不屈……
老师要求学生单人读,集体读,感受老翁的精神。
老师简要介绍柳宗元生平,学生自然将老翁与诗人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完成的板书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环境
心情
精神
万径人踪灭。
……
……
……
孤舟蓑笠翁,
(省略号部分为学生完成的内容)
独钓寒江雪。
[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是理解景与情的关系;学习方法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知人论事,从而将画面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相融合,即借景抒情。]
如果这位老师运用的是双线图式学习指导,最后可以形成下面的思维、学习方法图式:
借景抒情类古诗阅读
学习内容
|
学习方法
|
明确诗歌类属
|
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
感受诗歌氛围
|
解析诗题,感受意象
|
分析诗歌意象
|
找出意象,把握特征
|
探索诗歌情感
|
圈画关键,体会心情
|
分析情景关系
|
情景对应,知人论事
|
当然,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引入很多诗歌鉴赏的名词术语,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说明;我所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概括也未必准确。但是这个例子中学习内容和学习该内容可以采用的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指导思路,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有利于学生通过个案学习获得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2013.8.22-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