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尔的月色

(2013-07-03 23:38:13)
标签:

月球

月亮

月色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偶尔的月色 偶尔的月色

哦,天哪!

    在阳光下,人们总是想着生存、生长、发展,或者说太阳给人的启示是现实的、实用的,我们希望从阳光里获得食物、衣服和更多的奢侈品。当然,在阳光稀缺的地方,在阳光微弱的季节,太阳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但是这样的审美依然包含着潜在的实用意图,比如温暖,比如光明。多少阳光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呢?

    对于月光,人们的态度却完全不同。我们也希望夜晚能有明亮的月光照亮暗夜中的路,但这不是主要的,我们面对月光产生的联想大多不是明亮而是皎洁,不是它是什么而是它意味着什么。所以,月光更多的情况下被称作月色,那是一种相,一种情思的起点。看见月光,想起家乡,却没有人指望月光把自己带回家乡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想起了亲人,但也不指望月光能够给亲人送去什么消息,只希望亲人也能从月色中感受到我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毫无疑问,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审美对象,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然而不论是圆的月还是残的月,引发的情思却大多是不完美的。且不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说“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美丽的诗句里,又有多少惆怅溶解在月色里啊!还有残月,“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是战争造成的萧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国破带来的沉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别造成的伤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代的月亮映照着人间百态。有意思的是,唐代的月亮多是圆的,而宋朝的月亮多是残的,是不是社会的影像映在了月亮里,然后又通过形形色色的月光照进了人的心里?说起月亮,真的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玩味。

    然而,今天谈论月亮的人已经不多了。是月亮远离了人间,还是我们疏远了月亮?每每在夜色朦胧中想起系挂着无限情思的月亮,抬头寻找竟不易见,找半天才能从辉煌的灯火和高大的楼房缝隙里中发现暗淡的月亮像一盏过时的油灯,静静地挂在天壁角落,落满了时代的灰尘。如今人们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夜都没了,哪里还有月亮。偶尔抬头,发现田野的树缝里清亮的月色清脆地流淌下来,心里竟然一阵惊喜:哦,月亮!人仿佛突然惊醒过来,月色之外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呢?一言难尽,做了很多事,似乎没有几件是非做不可的。可是我们却忙丢了月亮。

    我们忙丢了月亮,也忙忘了月亮天天想告诉我们的那些事儿。在我们的眼里,只有太阳,甚至只剩下灯光。我们不会思念,不会惆怅,不会安慰,也不会留恋。偶尔的月色,还能让我们想起些什么,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他们更习惯于把月亮称为月球,不是月亮,更不是月色。

                                                       2013.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梦回故乡
后一篇:水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