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的精神指称
哦,天哪!
一直喜欢读散文,在简短的语言里享受自然风光、人情世态的描述,进而在这些描述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和哲思。但是,最近有些怕读散文了,因为一篇散文长到要分好几次来读,而且繁冗的叙述中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也显得相当浮浅。有时我在想,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散文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确实有很多东西要表达,但是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还没有想清楚,像豆浆一样汤汤水水的,没有凝结成豆腐;二是某个素材本来可以写成小说的,但是又缺乏足够的虚构能力,于是实的虚的一起上,就像拉面一样在拉面精的帮助下越抻越长,而面还是那么点;三是受当今社会影响,说话爱忽悠,经济靠泡沫支撑,工作喜欢讲究场面,下笔自然就云山雾罩的,直到自己也弄不清想说什么为止。当然,我相信肯定还有其它原因,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述。
我不是反对写长文,而是不论写长写短都应该有意图,也就是说在对自然景物、生活琐事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要有精神内涵,而不是在制造语言泡沫。有专家批评指出当前文风“思想弱化”、“去主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文章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文风浮夸到不知自己想说什么,能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花草树木不是不能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就写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短短二十余字,饱含着对妻子的思念和深情,读之动容。鸡鸭鹅兔也不是不能写,夏目漱石的《我是猫》通篇都是猫,却借助猫的眼睛揭示人性的虚伪;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蜘蛛后的辛酸遭遇,表现了人情的冷暖,极具社会内涵。普通人的生活更可以写,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屠格涅夫的《乞丐》写的都是小人物,但绝对不是简单的描述,他们都用自己的目光在打量所处的社会,解析世态形成的根源,如此深刻的主题所用的笔墨却极为简约,那是精神充盈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浅浏览时代”要求文章的内涵不要太艰深,文章主题冲淡、表现个人性情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作者下笔时在文章安置的任何一个意象都必须有目的,而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有其精神的指称。虽然在阅读时反对“微言大义”式的分析,但写作时绝对不能一地鸡毛,让读者白白浪费时间来咀嚼一堆语言渣滓。
描述可以随意,但必须融入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最好能提炼一点像样的感悟。描写自然风光,不能忘掉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联系;叙述平凡人的生活,不能忘记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回忆过去点滴,要在点点滴滴的过往中体现人情、人性。要做到这些,关键是写作者写作时自己要“进入”,进入到描述对象中,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到读者的二次创作情境里。对描述对象一知半解就不要写,想写就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或者系统的研究,只有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的素材才可能恰当地剪裁和运用。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思想、感情不要急于表达,让时间来冲洗沉淀;一个话题记在那里过上两三天还有表达的冲动,说明是真实的体悟,这时再下手也不迟,如果隔了一点时间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不写也罢;既然决定要写,还要拷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的感受,如果是看了别人的东西觉得好再来重复一遍,那就没有必要了。写文章的时候,作者的角色是多变的,有时是笔下的人或物融合的另一个自我,有时是处在现实世界清醒的自我;尤其不能忘掉的是,作者要经常站到读者的角度审视一下写作如何表达才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读者,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和情绪,这样才不至于只感动了自己而读者无动于衷。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针对学生作文,因为学生的习作篇幅本来就短,如果再东扯西拉,就会把主题弄得很散、很淡。而且,学生也应该养成言之有物、精简干练的语言习惯和做事风格。
当然,我们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文风,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翻阅很多杂志上的文章,很难把它们完整地读完,主要是文章往往很长,而且面孔生硬,一些论文可以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东西,要引用很多大家熟知的理论,列举很多并非经典的事例,然后再对引用的理论、列举的事例进行汤汤水水的分析,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只好扫一眼标题了事。其实论文不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没必要写得那么刻板,把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说说不就成了嘛。读国外的一些理论著作,觉得非常鲜活,叙事生动,议论简洁,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很少有八股气息,能把读者带入阅读情境之中。
文风其实是工作作风的反映,充实、简洁、生动的文风是工作有活力、高效益的书面表现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2013.3.15-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