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才·大才·天才

(2013-03-16 01:50:15)
标签:

教育期待

教育规律

人才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人才·大才·天才 人才·大才·天才

哦,天哪!

    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位家庭主妇做家务做得太辛苦,于是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贴了一张字条:“家庭卫生,人人有责。”孩子回来看到了,提笔在第一个“人”字上添了一笔,成了“家庭卫生,大人有责”。丈夫回来后也看到了,笑笑,拿起笔在“大”字上又添了一笔,成了“家庭卫生,夫人有责”。每人添一笔是件很轻松的事,但是责任却渐渐集中到少数人身上,她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至于是承受还是反抗,要看这位主妇的心态和承受力。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所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什么原因呢?本来教育只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即算完成使命,可是有人不满足于普通人才,非要让这些人才进入大学,而且要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于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就从培养“人才”变成了培养“大才”。这还不够,随着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有人又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又让一些人把“天才”的培养任务强加到基础教育上来,这更使基础教育不堪重负,更让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陷入深深的学习灾难之中。《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改了一个字,让敌人“两万斤大米全没了”,而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每加一笔,莘莘学子的美好童年与少年便减少了无限的光彩。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启亮先生在给全省教研室主任作《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讲座时说,“大楼再豪华,但地基肯定没装修”,“不管形式多么豪华,但问题必须是实在的”。他指出,中国为什么无大师?那是因为中国人只想做大师,不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假如莫言小学五年级不辍学,而是考入名牌初中、高中、大学,他能获得诺贝尔奖吗?他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希望孩子有一分钟的业余时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给未成年人。“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专家从事的工作怎么让外行满意?他认为,普适的教育不能追求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高度,应该关注弱势学生和薄弱学校,寻找适合所有人的教育方式。他质问,“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要让孩子火拼?准备让孩子输在哪里?他沉痛地指出,现在所谓“课业负担过重”,实际是“考业负担过重”,而很多应该有的课业负担反而没有负担或者负担过轻。

    对基础教育层层加码的后果表现出来的是中小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年龄特征,进而发展为厌学甚至厌世,而本质的后果是学生的思维早早地被那些题目和答案固化,失去了创造的灵性与兴趣,进而丧失了创新的功能。这不是“大才”教育,更不是“天才”教育,而是类似于八股文的奴化教育。如此严重的后果不是没有人看到,而是教育功能的被异化,将整个社会绑架了。正如杨教授所说,我们过分放大了高考的功能。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绝不是基础教育的终点,不能把高考考得好看作成功。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应是为了高考,而是人的一生的需要,给人的发展提供朴实、坚固的支撑力。基础教育没有输送人才的义务,而是培养人才供高校选择。他提醒基础教育工作者不要自作多情,不要想得太多。

    为什么人们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呢?我想关键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甚至对“人才”二字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多变的。百度百科对“人才”的解释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不需要多加分析,这样的标准基础教育能做到吗?应该做到吗?因此,对“人才”内涵进行现实的阐释,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很有必要。

    人才,首先应该让孩子做一个成为人的“才”。教会做人是基础教育第一要务,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自觉的整个过程都在基础教育阶段,身心成长的主要阶段在基础教育,启蒙、习惯养成、身体发育、心理保健、青春期教育、理想教育、学业发展……这个阶段需要学校和家长做的事实在太多了。而每一件事都关系到孩子是否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心智健全的人、目标远大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观是很难做好的。“三才者,天地人”,顺应自然规律之天时,利用世界上一切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之地利,才能形成顶天立地的和谐人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不是你家我家的,而是人类的后代,让他们由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是一件多么浩繁而庄严的使命。基础教育的任务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人的一生相比,读错几个字、算错几道题、一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都微不足道。

    其次,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肯为他人之“才”。和孩子交流时,我经常说,一个人如果仅仅想在这个世上活下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像动物一样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就够了;但是要想做一个有意义的人就很难,因为只有能给别人带来裨益的人才是超越了自然人的真正的人。给别人提供帮助,至少不要妨害别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有广阔的胸襟和专门的能力。一个学术、工作水平很高的人不一定愿意为别人做事,不一定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脑袋决定行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使之树立起“大爱”观念,比急于让他们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就像学习武术首先要修习武德一样,在让孩子成为人才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先确认人才的价值,这是一项比掌握知识、技能更迫切的工作。

    再次,应该让孩子做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才”。正如杨启亮教授所言,考上大学不过是高等教育的起点,还算不上成功。而现实的教育却出现了很多反常现象,在小学和中学拼命学习,考上大学似乎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很多人躺在书本上睡大觉。究其原因,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被繁重的学习压怕了,大学没有那么强硬的管理,自己也就失去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等待心理,对学习逆反就意味着逃离,对学习等待就意味着放弃主动;三是单纯为了正确答案的学习禁锢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对纷繁的知识海洋兴趣全无,只要拿到该拿的证书、将来能找到工作就行,至于找到工作以后能否胜任要等到找到工作以后再考虑;四是许多社会不公被无限放大,让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学坏没什么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家庭、在于关系。谁都知道,这样的学生虽然有学力,将来大多也有学历,但他们没有发展前景,不可能在高等学府里有所建树、将来有所作为。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果,要彻底解决必须回溯基础教育的因。因此,基础教育不过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自我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尝试探索进入专门领域的门径,这才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把他们培养成可用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完成“人”、“大”和“天”的教育,高等教育才应主要完成“才”的教育;至于能否成为“大才”甚至“天才”,主要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的任务只不过是发现、呵护、帮助而已,哪一个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呢?“天”才怎么可以通过强化培养而成就呢?对于孩子和丈夫的恶作剧,“夫人”可能一笑了之,默默承担起过重的家庭负担,而教育期盼上违背规律、盲目加码会翻船,会垮塌,会让许许多多的人、人才、大才、天才失去成长应有的环境,成为怪胎或者鬼才。

                                                             2013.3.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