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续性思维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3-03-13 00:06:52)
标签:

教师专业

连续性思维

坚持不懈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连续性思维与教师专业发展 连续性思维与教师专业发展

哦,天哪!

    民间有句话叫“挣钱不挣钱,就在行里缠”。什么意思呢?说的是过去人一旦入了某个行当,不管收入如何都不要轻易改变职业,因为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一改变就要另起炉灶,永远处于学徒阶段,不如认准一个行业做下去,早晚会做出名堂。对于择业来说,这句话可能有些保守、落伍了,但是它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却是连续性的,是做任何职业都应该汲取的。

    所谓思维的连续性,通俗地说就是指对某个问题的持续性思考。比如说,钱理群教授2002年从北大退休后,由大学教育转入中学教育,虽屡遭冷遇却坚持不懈,持续研究、实践了十年。这就是在中学教育上运用了连续性思维。墟沟小学孙焱校长在《小学数学教·研·写”一体化教研活动案例研究结题报告》中指出“(教研)活动的设计者为教研而教研,就一次活动研究一次,研究完了任务就完了。这表明作为管理者和设计者的教研组长的思维是点状思维、割裂思维。思维方式的转型,需要的是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教研组长的思维缺少连续性的结果是“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从内容上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就事论事现象比较严重”。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业和专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梳理一些做出重大成就的人物的思维,大多具有鲜明的连续性。有人说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砸出了第二定律。事实上,在苹果砸到他之前,他不知已经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多长时间,落下的苹果不过是对他持续性思考的激活罢了。有人以为许多成绩都是一时灵感造就的,文学上对灵感的解释是,“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思考就没有灵感产生的土壤和契机,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凭的不仅仅是灵感,而是对他家乡人生存状态的长期思考。也有人认为,理科需要连续性思维,文科则更需要点状思维。听上去这似乎符合学科的特点,事实上从事文科工作的人如果没有对一件事的持续思考,就没有深刻的积淀,同样是什么事也做不透彻的,我们不能把连续性思维、点状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弄混,也不能与聚向思维、发散思维弄混。连续性思维强调的是思维持续的时间性,而非思维的类型和方向性。

    反思我们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多是缺少对一个问题的追踪式思考与探索造成的,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谁长期跟踪过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习惯养成、思维特征、家庭背景等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寻求帮助学生学业发展的方法?有谁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过持续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强调“问题式管理”、“问题式教研”以提高管理和教研工作的针对性,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有长期研究的思维习惯,有通过寻找原因从而获得解决思路的方法,更应该从现象发现本质,努力提炼出一个可以长期探索的主题或者方向。这不是很难的问题,许多教育大家就是对课堂教学不断研究,最后发展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有些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师就从如何教孩子识字、写字入手,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坚持不懈的思考。

    经常听到一些人议论现在的特级教师,说特级教师不特。这话听起来有点尖刻,甚至含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但是很多特级教师没有自己的专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何以然?在特级教师成长过程中,追求面面俱到,各项工作都要求突出,却没有坚持一个方向进行长期的探索使然。没有特长就没有杀手锏,就没有占领某个领域的高地,就缺少服人的力量,就不是权威。当然,大部分教师是不大可能成长为特级教师的,但教育教学上的个性化发展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具有连续性思维的习惯,认准一个课题深挖下去、广推开去,总能有超出常人的收获,从而形成自己的长板知识或者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比如说,我们身边就有老师对鸟类的生态环境、种群等等非常感兴趣,不惜一切代价地研究鸟类,于是在学生和同事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在国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可能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的老师,但他在所研究的领域是权威,因而在各个方面也同样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因为诸多杂务的纠缠,常常没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于是渐渐走向人云亦云、平平淡淡的教书先生行列,把自己的热情与敬业精神磨砺得所余无多,这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可惜。如果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专业兴趣,持之以恒地去研究,教育青春就会更长、更绚烂。有一位高中地理老师,讲课、与学生交流都不是他的强项,但他对家乡的山水地形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研究,在港口建设中提出了很多专家没有发现的问题,至今让人称赞。如果我们不想由热血青年沦为老无所为的老者,不想由知识分子退化为哄孩子吃饭的教书匠,就应该在自己的领域里占领一块高地,用连续性思维给自己的职业人生开辟出一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地。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即便真的入错行也没那么可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可以找到发展的空间和路径,只要我们放弃浮躁,用热情和恒心去寻找,也许你的理想就在某个狭窄的洞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暗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个人的专业发展如此,部门的发展更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长远的规划。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后任上台总爱把前任的一切都推翻重来,结果总是停留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很难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当教师个人不具备规划自我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时,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规划不应该停留在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获得什么奖项层面,而应该重点指导教师去发现自我的优势和兴趣,剖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条件,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激活教师自我发展的潜能,给教师一根可以抓住它过河的钢索,不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当教师处于积极的自我发展状态,学校或者单位的工作也就随之发展起来,最终赢得学生的发展——“成己达人”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2013.3.1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们的错误
后一篇:盆景榕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