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647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与诱变事件

(2013-02-19 09:11:47)
标签:

典型案例

教育叙事

诱变事件

分类: 教学思考

教育叙事与诱变事件 教育叙事与诱变事件

哦,天哪!

    教育中的叙事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其含义目前基本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些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另一种是狭义理解,即专指教师叙事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基础上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从已有叙事研究的成果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学理层面探讨教育叙事的本体问题、价值问题及方法规范问题;二是依据理论从事实地研究的个案。

    目前,国内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运用还处于陈述案例、引发反思、探索事件内涵的自发与个案状态,对教师叙述的教育案例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尚未达到激活教师专业实现飞跃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高度。如何将教育叙事有效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管理者特别是教研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工作方法之一。

    汪明帅在《“诱变事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诱变事件”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者通过教师的某些具体体验或认识,给教师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体悟,促使教师产生“关键性一跃”。这种教师培训主要不再是教育理论、教学法或者教学技术的传授,而主要是从教师的生活经验入手,从中找寻可能的生长点,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运用“诱变事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遵循以下行动思路:(1)教师带着故事来,说出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2)教师教育者就教师所呈现的故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即找出“诱变事件”的生长点,然后让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3)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教师行为发生改变的诱因;(4)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对这种感受进行深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强化教师“不一样”的感受体验;(5)带着这种体验,教师尝试对行为作出改变。(《福建教育》2013年第2、6期P8)

    如果教师管理者能够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并从这些叙事中发现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诱变事件”,在教师培养方面可能会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这不是主观臆想,对我而言是有切身体会的。工作第四个年头,有一次市里来视导,听了一节课后,一位老人家把我找去谈话,肯定了教学上的一些成功之处后,用商量的口吻说:解决并列性问题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比如说前一个问题用演绎思维,后一个问题就改用归纳思维?就是这几句话,一下打开了我对课堂设计的思路,使我在设计课堂方面由自发进入自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形成了对课堂教学较为完整的理解。

    深入运用教育叙事需要教师管理者自身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相对深刻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有一种因事成人的情怀,这才能够用心感受教育叙事中的亮点因素,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促进教师发展的“诱变事件”。操作上的要点汪明帅先生已经讲得很透彻,这里不再赘述。还想说说的是,教育叙事与“诱变事件”促进教师专业飞跃的适用范围。

    教研员是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引导者,日常教研活动大多是指向全体学科教师或者某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对特殊教师个体发展的指导往往显得过于宽泛或者经常是把自己的思考强行灌输给教师。如果采用教育叙事与“诱变事件”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把自己的理念、方法嫁接到教师已有经验、体验上,应该更容易引起教师的认同感,接受、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校本教研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长期的、基本的因素,那种平等的学术氛围、互助式探究方式对促进教师成长是难得的土壤,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还处于一种目标缺失、方向不明的松散状态,如果学科组能够把主题活动与“诱变事件”相结合,开展系统的微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常常是目的不明确的,有的是随机浏览,有的是兴趣驱动,只有少数人是自学的目的性阅读。如果教师养成了教育叙事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教育事件,就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文章中观点或者事件的诱发,从而产生灵感,把教育教学中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疑点打开,从而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飞跃。

    另外要说的是,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喜欢把自己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或者大量地指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影响了指导的激励性,使一些学生虽然知道老师说得对、说得好,却不愿意从心理上加以接纳。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叙述自己学习某类知识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时性捕捉到促进其飞跃的关键点,收效肯定比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效果要好。运用这种指导的关键在于老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叙述自己的体验和困惑,找准经验的嫁接点。

                                                         2013.2.1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时光的颜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