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与夸张之间
哦,天哪!
有一次看到一条车贴,忍不住被逗乐了——“长期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隐去了不太雅致的字眼儿,却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意思,语言曲折有致;“牛A和牛C之间”是一个空间,比牛B一个点有画面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属于审美范畴;“长期徘徊”最妙,那种得意的神情却用无奈的语气来表达,更显得牛皮哄哄。
由此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说的是作为一名斗士在革命阵营发生分裂后的孤独;但是我总觉得这里也有自得的成分: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个人扛着大枪走来走去啊,那画面多么开阔雄浑!还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虽然寒冷,但不是冰窟窿,而是开阔、广袤的雪景图,那个老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我们的心头。他孤独吗?有人解释说“千万孤独”啊。可是我从那个显得瘦小的身影里分明看到了高傲,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矗立眼前。
产生这样的联想不是在追寻什么诗外之意,而是觉得生活的两极之间有着无限的空间,不是有句歌词嘛,“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这就是中间状态,这种中间状态就是真实的人生。而乐极生悲则属于两极人生,其实人是不大可能处于“三座大山”的绝对底层也不大可能“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大部分人充其量如杜甫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在山下,心在山上;或者就是“别人骑马我骑驴”的那种状况。
但是,人的感觉往往不是现实这种中间状态,总喜欢把自己放到极点上,于是所言所行就常常处于真实与夸张之间。
真实与夸张之间是个什么状态呢?还拿诗句来说吧。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信吗?谁都不信。但是没关系,他想说的不是飞瀑有多高、白发有多长,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瀑布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忧愁,我们会放过他所写意象的真实性,去感受他内心的真实。如果把诗句改为“飞流直下三百尺”、“白发三四丈”是不是更接近真实呢?修辞学上讲,夸张必须让受众清楚地意识到语言的超真实性,否则就会让受众产生似是而非、误以为真的错觉。说话似真非真,让人似信非信,这便是吹牛,既不是实话实说也不是极力夸大。
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种大于事实而又不足以构成夸张的话。不说大点,别人听不见,说太大了又被当作夸张而忽略——善于表达的人就经常用这种真实与夸张之间的语言来讲话,因而也经常能够“在牛A和牛C之间”逍遥。
2013.2.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