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学校的出路
哦,天哪!
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师生、学校、区域的发展前景,因而一直成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很丰富,但大多是一种理论的、静态的分析,而对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来说,却始终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下变化着的。
以本区学校发展的格局来分析,至少有几个重大的社会因素影响着不同学校的不同走向:一是城乡界限的淡化,使得很多农村孩子因为家长在城里购房而进入城区学校,从而导致几所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生源大幅度下降;二是城区布局的调整,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港口地区西移,导致居民大量西迁,港口一线的几所学校生源也因大量西迁而明显萎缩。
学校的规模缩小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人数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调离,导致优质资源流失;其次是社会的关注度在减弱,使得学校、教师工作成就感下降;再次是士气的下降,学生减少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学校前途堪忧,进而产生危机,最终导致学校工作失去原来的状态,真正走向衰退的局面。面对学校的变化,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差不多都是试图维持学校原有的状态和地位,但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于是批评、质疑、自怨自艾的氛围逐渐包围、充斥着学校,消极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如雪上加霜,使学校迷失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如何使学校于逆境中崛起?除了争取上级的支持与关注,学校自身还可以做些什么?这往往是处于逆境中的学校不愿提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学校已经这样了,还说可以发展,谁信?如果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发展,那么没衰退之前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强大的学校?……种种疑虑,常常挡住了急需调整的方向和迅速采取的措施,让学校错过一个又一个崛起的机遇。
我们认为,学校的存在基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学校的存在方式基于学校能够给社会提供的服务方式。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学校,即使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也同样会学子云集,目前许多优质学校被迁往偏远的郊外用来促进新区的开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而一些专业培训机构、课外辅导班并不足以与公立学校对峙,却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在教育大军中招摇,何以然?学校教育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这就是它们的生存空间。
在我生活的这个区域,曾经出现过几所民办学校,最后都自生自灭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是公立学校比较强大,民办学校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试图以相同的服务方式与公立学校抗衡是不大可能的;二是本地区学校的类型比较齐全,民办学校很难找到更加吸引家长和学生的服务方式;三是民办学校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因而产生的教育收费高于公立学校。本地的公立职业学校的生存也相当艰难,这与高考大环境有很大关系,甚至与内部专业设置也有不可忽视的关联,但是本地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谋求学校的发展更不能仅仅盯着学校系统内的几个因素,而应该把学校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衡量、定位、寻找增长点。从目前学校发展的方式来看,基本可以归纳为规模型发展、特色型发展和优质型发展三种情况。当然,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发展方式,最终都必须以优质发展为根本,所说的类型不过是发展的起步方式而已。当学校因为规模所限走入困境,就应该改变思路走其它类型的发展思路,而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习惯性思维上徒自叹息无可奈何。规模在缩小的学校,能否找到其它学校不具有的教育特色?通过特色发展走向优质,最终肯定会从优质再走向规模化发展。
最近和一位老领导一起检查一项工作,有些学校总是提经费问题。老领导说:大家要谨慎“穷人思维”,不要因为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困难就把思维、愿景、事业全部束缚住了,等有了经费再做事和做出事情再争取经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和结果。把这句话移用到目前处于逆境之中的学校是很合适的——不要因为学校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困难就放弃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引领,要静心发现学校目前还具备的优势,把它们充分发挥出来,先做成亮点,再做成特色,做成品质,以此来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同,最终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学校观念的转变,或者说是困境学校对自己发展生长点的发现和放大。
2013.2.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