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今天
哦,天哪!
那天和几个朋友一起闲聊,说起今天和过去,有人留恋文革时的无私奉献,有人追忆民国时的教育民主,有人怀念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似乎,今天我们一直生活在无法忍受的时代;特别是今天的教育,仿佛连任何时期都不如。这样的感觉不是个人的,我也有,但是我总认为我们身陷在这个时代里了,我们看不清这个时代的价值,所以总是想否定它。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清末民初,这是我们后人回头看的,觉得这些历史时期个人与社会都有了深刻的思考,产生了促成进步的思想,比如战国后的汉、魏晋后的唐,但是生活在那些时代的人是否觉得舒适呢?诸子百家的学说的确是思想史上的瑰宝,但是它们却是在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撞中产生的,凡是深刻的思想必然伴随着灵魂的磨难和挣脱的煎熬。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魏晋病酒的刘伶、打铁的嵇康、穷途之哭的阮籍……竹林七贤,哪一个不是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显示出玩世不恭的个性?民国时期的实业救国、医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也都是先贤们面对国家的灾难而进行的求索啊!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经历的苦恼与反思。其实国外也是一样的,发起于英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人们在苦难中觉醒、在冲撞中深思的结果。
时代推移了,后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时代酝酿出来的闪光的成果,往往忽略了创造这些辉煌的人的艰苦经历,更忘记了正是诸多的苦难促成了后来的辉煌。依据这种个人的判断,我说,也许若干年后回顾现在,我们正处于思想启蒙时期,教育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在这种混乱与突破中,有一种东西正在形成,只不过是我们还看不清它是什么,所以感到痛苦和无奈。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无法和民国时期的教育相比,也许是吧,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事实——那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而今天的教育是大众教育。那时可能培养了一批大家,但今天的教育面对的却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一个让人不能不纠结的话题是,为什么眼下中国的教育出不了大家呢?一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很值得思考: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越好的学生,到高端教育的时候越没有发展前途,因为他认为小时候所学的一切都是真理,求异创新的思维被箝制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基础教育松绑,让孩子的思想留有更广阔的翱翔空间可能才是正途。而生存依靠基础教育的现实,让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松这口气。因为我们太想出大家了,所以反而出不了大家。
正如人们所说的“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应该正在黑暗中摸索。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当今时代,我们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指望,不论是社会还是教育。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对社会和教育的现状感到烦躁,我们只要做好手中的事情就可以了,对未来的迷茫不应成为迷雾,让今天变得茫然。
2012.12.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