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训练的完整性

(2012-11-23 14:42:47)
标签:

概括性

要素

灵活性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语言训练的完整性 语言训练的完整性

哦,天哪!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教学内容是“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这是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取语言的关键信息;在另外一些课堂上又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黄果树瀑布的水雾会把小镇洒成什么样子?”“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这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概括性的语言具体化,可学生的回答总是概括的——“朦胧潮湿”、“不畏严寒,不怕炎热”。为什么学生概括语言能力很强,而生成语言的能力较弱?那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对语言的训练不够完整,导致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生成能力上的缺陷。

    语言学家吕叔湘对“语感”有这样的解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这段话说明“语感”的要素是语义、语法和语音。语感尚且有如此具体的内涵划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就更应该作细致的设计了。

    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情况,语言训练至少应该包括语言转换、语言生成两个大的方面。

    1.语言的转换

    语言的转换从表象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比如把文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或者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但从本质上讲,却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的转换,是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是思维的不同运行状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学,不仅要从现象上认识语言问题,更要从对学生思维多样性、灵活性角度来看待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转换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纷繁的语言内涵中提炼出内核,也就是由具体语言材料到表述含义的概括,可以简单概括为“由具体到概括”。像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训练。这种语言转换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和读的能力,即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把高度概括的语言转化为具体阐述或形象描绘的语言,也就是把高度概括的观点、情感用充分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简单概括为“由抽象到具象”。像给词造句、给句子写话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训练。这种语言能力有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即展开话题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都会涉及到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文学语言转化为日常用语的考查,每年必考,可见这种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2.语言的生成

    如果说语言的转换是从甲到乙的变化,那么语言的生成则是从少到多、近乎从无到有,是一种创造性语言能力训练,是写作必须依赖的基本能力。很多人认为说话、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或者说只看到了写作的成果,而对语言生成的过程未作深入的探讨。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肯定是由生活、思想、情感的表达欲望促成并以其为表达内容的,是对人内在和外在生活的语言化呈现。一个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往往与他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密不可分,或者说语言生成的水平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与反思的水平。因此,语言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作文教学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按照语言生成训练的难度,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生成训练分解为仿写、扩写、写作等层级。仿写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形式进行的训练,常常包含句式特点、语言形式、修辞手法等训练要点,学习的也多是组织语言的技巧,所以是最浅层次的语言生成训练。扩写是在他人原文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或深化,它不追求语言特点的相似,而追求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合理、语言格调相近、文脉的一致和主题情节的创新,训练的是对原文的多层次把握和阅读中产生的新的内涵,有较强的创造性。不论是仿写还是扩写,都有思维的激发点,也就是别人的语言或者文章,而写作则是由生活到体验,由体验到语言的内化与表达的过程。

    语言生成能力训练的三个层级是贯穿在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训练的难度不同而已,因为它和语感的培养一样,有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不可能一两次训练就达到目的。因此,教学中只要有适合语言训练的素材,我们就应该适时地组织训练,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人们常说谁谁谁会说话、谁谁谁不会说话,又说“会说的让人笑,不会说的让人跳”,这些对语言的要求和评价更多的是指语言表达技巧,不是语言的转换与生成;语言的转换与生成表面上看是语言学习,实质上讲是思维、思想、表达能力的建构。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必须弄清我进行的这项教学活动指向学生的哪个方面,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产生哪方面的支撑。教学就是这样,只有站得高,才能教得透,才能给学生带来长远的收益,而不是仅仅完成了一项任务。

                                                   2012.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落叶的怀念
后一篇:我的速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