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647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语的感情怎么读?

(2012-11-04 08:45:48)
标签:

词语

修辞

语言单位

感情色彩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词语的感情怎么读? 词语的感情怎么读?

哦,天哪!

    经常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下面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请读出秋天(或者忧伤、高兴)的情感?而每次听到这样的要求,我都为学生感到为难,因为词语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确定它的感情内涵,学生应该怎么读呢?

    就拿描写秋天的词语来说吧,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也有“秋风瑟瑟、秋雨绵绵、西风落叶”,秋天的味道是什么呢?既然秋天的味道都无法确定,上学生如何去用声音表现?况且,很多词语放到不同样语境里,它们的意思、感情色彩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说“糊涂”这个词,在“你太糊涂了”这句话中可能表达斥责之情,也可能表达惋惜之情,而在“我真糊涂啊”这句话中则表达后悔和自责,让学生脱离语境读词语的感情、味道,是很没有道理的。

    记得大学毕业论文我写的是修辞方面的内容,认为像“火红、雪白、笔直、鬼哭狼嚎”这些前一个语素或词语对后一个语素或词语有“修饰”作用的词语具有修辞效果,答辩的时候有专家指出:能够从语法角度去探讨修辞,是一种创新;但是,不能对修辞作无限扩大,修辞存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句子,词语本身不具有修辞特性。当时我是百般自圆其说的,事后想想确实如此,如果把修辞延伸到词语层面,那就没有什么语言单位是表义相对稳定的了,词典之类的工具书甚至要重新对词语作出“语境义”解释,那可真的天下大乱了。

    从这个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词语离开语境以后,只能分析它的原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而不能分析它的语境义,或者说,脱离语境的词语可能有感情色彩,但不能传递感情。比如说“讨厌”是一个贬义词,但你不能说它表达的一定是憎恶的感情;“伟大”是个褒义词,鲁迅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用它来讽刺杀人者。既然词语的感情色彩和用来表达的感情经常不一致,我们让学生读出词语的味道、感情不是强人所难吗?

    如果一定要在读词语这个环节体现出味道或者感情,至少要这样给学生指令:根据你的理解,读出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味道、表现的感情。或者直接让学生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也许这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问题,但是如果用语不准确,给学生造成了常识性错误,对他们将来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影响就大了,“断章取义”、“文字狱”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2012.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