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开出素之花
哦,天哪!
一、什么是作文的开头?
王栋生老师在《可不可以没有开头》中介绍过一个作文教学的案例:曾有学生对我说:“我是不怕写作文的,如果作文可以不写开头,那就更好办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想,文章没有“头”是什么样的?作文的开头真的那么难么?学生说,他每次都为开头而伤脑筋,一节课作文,“后面的内容都想好了,可还是没有办法把开头写好”,“老师总认为我的作文开头不好,但经常肯定我的中间部分的内容”。我问他小学有没有学过如何“开头”,学生说,他在小学就被“开头”难住了。我开玩笑说,那你以后的作文可以不写“开头”,直接把“中间”交来。(《中学语文教学》2012.9)
看了王老师的文章,我不禁要问:什么是作文的开头?甚至还想问:什么是作文的结尾?什么又是作文的过渡?……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何处是头、何处是尾?既然生活中的事件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发展了、结束了,为什么作文一定要整出个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吓唬学生?当然,孔子也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话,但是在学生被“文”难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暂时收起那些刻板的要求,还学生一个写作的自由?——你想怎么写就先怎么写吧,反正从逻辑上讲不论怎么写作文都不可能没有开头和结尾。
有一次作文课,作前指导结束以后,学生开始进入写作阶段,我下去巡视,有几个学生见我走过来,悄悄地用本子把开始写的文字盖起来,我逗他们说:早晚你的作文还不是要给我看?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等化妆好了再给老师看,现在还素面朝天呢。我说:知道方文山给自己的诗集取的名字叫什么吗?“素颜韵脚诗”。我想看你的素颜文章。学生终于红着脸露出了作文的素颜,一位同学是这样开头的:“那天,天气不太好,似乎偶尔还丢几滴冷雨……”还有一位同学的开头是:“真没想到,妈妈在这件事情上竟然会如此小气……”我对他们说:我非常喜欢你们的作文开头,一下笔,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就把人带进一个场景,一下就把你的人物推到读者的面前。学生都停下笔,有的疑惑地说:我们以前的老师要求作文开头一定要有文采,要用排比句、比喻句,要包含哲理,这样的开头……我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吃面条从来不放盐和其它调料的,希望以后你们的作文多写一点清汤面。
那次作文学生完成得特别顺溜。学生真的不会写作文吗?不是,是学生写作文时心思没放在对生活的采撷上,他们在猜测老师的心思呢。不会写作,是被老师的要求吓呆了。
诚然,作文不是生活的原版记录,而是对生活的提炼,是生活在学生心里开出的花朵,是带着学生人性美的生活。
二、关于作文的几个比喻
叶惠琴老师说:为了让学生明白,作文时让道理含在故事里,我拿出一小袋精盐,用勺子舀了一点让学生品尝,学生不肯,怕咸。把盐放在水杯中,搅拌、溶解,学生尝到了淡淡的咸味。老师说,这杯水,好比你的故事,这盐好比故事里的启示。写作文,要把道理、启示,像盐一样溶化在水里,一眼看不出,一品尝,哦,味道全在里头啊。(《作后训练的“三字经”》《江苏教育》2012.10)
樊小园老师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点评欣赏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可以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深刻的道理讲得很浅显。欣赏了几位同学的“选材”后,为了让他们理解选材的重要性,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写文章就像做家具。用红木材料做的家具即使式样简单,那也是值钱的;用三夹板做家具,样式再复杂,也卖不了大价钱。(《“习作欣赏”策略谈》《江苏教育》2012.10)
我跟学生说过:作文就是你们妈妈手里的包,首先要能装东西,不能装东西的包没人买。可是装东西——比如手机、化妆品——也可以用塑料袋子啊,为什么一定要花很多钱买个包呢?那是因为除了实用价值,包还具有审美价值。作文也要具有这两种价值——实用价值就是能够表情达意,就是主题表达,而审美价值就是情趣,就是故事、语言、结构。
现在有点后悔我的这种表述把孩子们吓到了,我应该说:作文就是一个饺子——生活是馅儿,文字是皮儿,饺子的味道在于馅儿,饺子的美观在于皮儿。之所以要改变说法,就是不要用一些深奥的术语吓唬学生,就是想告诉孩子们:作文没有什么了不起,跟包饺子是一样的。作文教学不是让学生感到作文很神秘,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和做饭、洗衣、买菜、养花、发短信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上面选取的两位老师对写作原理的讲解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化。
三、一次追问式作文教学
一次给几个孩子辅导作文,宣布上课以后,我从孩子们的脸上读出了期待,也读出了不安。期待,大概是希望老师能够点石成金,让他们脱离写作的苦海;不安,大概是他们一直认为作文必须有写作天分的人才能写好吧。
我问他们:作文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他们都知道,大概已经是俗套的开场了。他们懒洋洋地回答:生活——
我又问:你们能说出一些生活事件吗?
学生漫不经心地回答:和老师踢球。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妈妈唠叨。和路边乞丐的一次对话……
问:你和哪位老师一起踢球的?
答:思品老师。他上课特正经,可踢球很潇洒。
问:在什么情景下和思品老师踢球的?
答:操场上。
问:操场上有哪些东西?
答:小树、小草、还有很多人看踢球。
问:哪棵小树、哪株小草?看踢球的人什么神情?
学生被我问得脸都红了。让他们拿出笔,把当时的环境写出来,越具体越好。几分钟后,都写好了,交流一下,互相点评。不会点评,于是告诉他们看看景物里包含了哪些东西: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碰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说说眼、耳、鼻、舌、身、意在写景中的作用,让他们反思一下自己的环境描写中还可以加点什么,自己或者同桌交换修改一下。
接着问:思品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但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说得都很笼统。于是再讲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所有的描写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读者看清外在的、理解内在的。学生似乎明白了,于是给点时间写老师的形象。时间到了,学生意犹未尽,要求延长时间,那就延长一下,爱写、有东西写比什么理论都强。
交流过后,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次回答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真实的,有的肯定是虚构的。面对离奇的情节,我问:生活中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有没有代表性?
编情节的学生抓头干笑。我告诉他们一个概念:生活逻辑。他们一下就明白应该怎么办了。
都剩下一些平平淡淡的情节怎么办呢?我问学生。他们又都抓头。这是难点,需要我来点拨。我又问:你想通过踢球这件事告诉读者什么?
有的学生说,再严厉的老师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有的学生说,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平时犯的小错误大多是为了好玩儿,并不是故意和老师作对。
我说:知道要表达什么,还不知道如何让事件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吗?然后又扔两个概念给他们:干扰素、多事件组接。简单讲解一下,他们就知道如何操作了。我不再说话,让他们对球场上的事件实施“干扰”,让他们把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故事和球场上的事情组接起来。
我不敢说学生的作文能够达到什么水准,但是我敢说,当我们让学生懂得如何从生活中找到生成作文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不会再害怕写作文。
2012.11.7-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