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交流
——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哦,天哪!
课堂教学经过了长期的、丰富的、深入的探讨以后,形成了丰厚深刻的理论积淀和多姿多彩的实践样式。唯其丰富厚重,才让很多一线教师感到难以取舍,唯其深刻系统,才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因此,从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中筛选出具有操作性的课堂元素和要点,是由理论到实践的必由之路。
首先来讨论教学内容系统。对教材的使用,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观点的具体化。但是如何用教材教依然是个困惑。这要追问课堂的本质。课堂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创设一种学习环境、集中与某个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老师、同学、学习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尝试解决某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因此,解决的问题、与问题相关的资源都是学习内容,而把要学的内容转化为值得探讨、学生喜爱探讨的问题就是对教材进行处理的关键所在。“问题化”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
教材问题化有三个步骤:一是针对教材内容设问。这件事谁都会做,但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只是需要学生给出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关注结论的形成过程,这样的问题不具备引导性;还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不好回答,不知道老师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具备操作性;还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懂或者不懂,这样的问题不具备思维性。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指向学生的思考方向、活动方式、回答要点。二是问题的分类。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判断,看所提出的问题属于知识、技能、体验中的哪一类,然后再判断属于了解、理解、应用(知识类),模仿、实践、迁移(技能类),参与、反应、领悟(体验类)中的哪一个能级。对问题进行分类,是确定课堂活动方式的基础,比如教材上的知识问题是让学生看书的、教材外的知识是让学生查阅的、技能类问题是让学生操作的、体验类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的。三是问题的定位。即根据学情确定问题的解决层面和解决方式。狭义地说,就是判断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学生自学环节;判断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预测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广义地说还包括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合作探究、如何交流展示。定位是分层教学的基础,也是让不同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前提。
其次来讨论课堂活动系统。知识、技能、体验教学都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就是围绕学习内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课堂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活动指向学生不同的感知区域,达到不同的效果,“学习金字塔”理论说:听讲方式,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通过“示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而“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说这些数字绝对准确,也不能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适合所有学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的感官越多、投入的学习方式越综合,对学习内容留下的印象越深,学习效果越好。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是所有教育人的共识。对此我们提炼出“探究(或者体验)”这个关键词,就是为了帮助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或者合作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真相、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引领下的自主探究(或体验)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活动形式,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最后来讨论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做事情的动力历来被分为内驱力和外来动力两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力还要通过内力发挥作用。很多孩子厌学的原因其实就是内驱力不足,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主要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有人认为“减负”有两个渠道,一是减少任务、降低工作难度,二是提高兴趣和内驱力。那么,在学习任务恒定、难度不降低的情况下,“减负”的落实就主要依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解决,而如何把外来动力转变为内驱力正是优化学生动力系统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感觉不到负担的。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引导探究,就是要把单调的讲解、说教转化为学生喜爱的探究行动,是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评价则是直接指向学习动力的教育教学手段。资料显示,积极评价产生的动力大于消极评价,消极评价产生的动力大于不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评价的渠道主要是老师、同伴和家长,因此,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获得广泛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就必须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有所表现。可见交流学习所得、交流学习所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获得评价的前提。因此,鼓励、指导、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与老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与文本交流、与媒体交流,不断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提高自己的交流层次,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的生态环境,如何操作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设计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把教材内容教完为目的,以如何讲精彩为课堂价值观,课堂关注的焦点还没有从教学任务转移到学生的收获上来,这是很让人焦急的事。我们希望借助“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推进,大家能够以课堂教学三个关键词为抓手,切实进行大胆的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黑板、投影仪还给学生,把更加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自己放到学生中去,观教师所观、想学生所想,做导师所做,不要再放心不下、喋喋不休。
2012.9.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