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教学思路的碎片

(2012-08-29 08:42:26)
标签:

王宏甲

中国新教育风暴

建构主义

探究

综合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探寻教学思路的碎片 探寻教学思路的碎片
——读王宏甲先生的《中国新教育风暴》
哦,天哪!

    新学期即将开始,一学年的教研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才更有效?工作的抓手是什么?这是需要构思的。不想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程式化运作中,希望能有一些亮点引起老师们的关注,激活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激励。枯燥的教育理论解决不了面对的教育困惑,粗糙的教育案例无法引领老师走向精细,简单的说教不过如秋风过耳……王宏甲先生转述北京王能智老师的一句话在耳边回荡:“理论上还说不清的事,实践会告诉你。”做起来,似乎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出路。做什么?怎么做?暑假中几次培训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没有从理论向实践转化。
    读书是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于是我拿出背在身边很多天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开始读。这不是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而是关于课程改革的报告文学,很好读。读了不到十分钟,心里就潮湿起来——作者的忧思震撼着有些麻木的神经,王能智等一批老师的努力和曲折经历鼓荡着寻觅的心帆。随着画卷的展开,我渐渐明白了目前教育的缺失是什么,理解了为什么教育改革总是那么难,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方法。傍晚,停下阅读,我开始到网上寻找王宏甲,找到了他的介绍,还找到了他的博客,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我对《中国教育新风暴》的感受。读完第六章,实在有些忍不住了——这样一本好书应该让更多的同行读到,可惜我手头只有一本,很想到网上去购一批来送给校长们、老师们、家长们。不意,竟找到了电子书,虽然只有前五章,却也很难得,于是办公平台、QQ一起上,把它介绍给同事和朋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下面摘一点我特别受启发的片断在这里,顺便把我的感受也写在后面:
    “成的学生往往有其共同点: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因成绩处于班上的领先地位,被表扬被激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终于走向成功。”
    做家长的如何让孩子早期成绩领先?千万不要以为王宏甲先生在鼓吹补习班,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让孩子走进正螺旋,如何避免掉进负螺旋。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和保护自信心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且必须用心去做。
    “你先从一本课本的目录复习起,一门课就好比这一棵树,目录里的每一章都好比树的一个分枝。每一章里还有小节,这些小节就是分枝上更细的分枝,树叶都长在这些细枝上。每一棵树,树叶是最多的,要记住这么多树叶太难了,你复习时先把这些树叶通通丢掉,不去管它。这起码就把难度卸载了一半。”
    知识是一棵树,它有自己的生命系统,可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死记硬背就是只要叶子不要枝干的教学方式。还有,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有多少是可以不需要学生学的,可能很少有老师认真去思考、用心去甄别——我们的教学观念是:油多不坏菜,技多不压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们从来不相信僵死的知识会堵塞思考、探究之路。
    “别忘了,不是要考第一名,是考北京市中考上线的最后一名。”
     这是他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儿子说的话。让孩子的成绩只要排在“孙山”之前就行了,这是多么理智的定位,而合理的目标定位给孩子带来的是信心,是希望,也是动力,所以他的儿子最后考得很好。我们呢?争第一是所有孩子的目标,于是除了一个孩子,其余的都是失败者。
    “就在美国教育致力于培养顶尖科学家时,美国的科研人员却越来越多投身产业,走向市场。最典型的人物即晶体管的主要发明人肖克利。”
    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先学知识后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者有了心得再去找理论支撑。如果让我去做职业教育,我就让学校成为真正的生产基地,把学校办到工厂、商店、宾馆、饭店、幼儿园、旅游公司里去,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干一边学。
    “有人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任何人学习新知识都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教育所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新的理解,才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是说,学生们听的是同一个东西,得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产生这‘不同’,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起作用。”
    我们也天天谈建构主义,却总喜欢把原理弄得那么深奥,让人觉得简直无法操作。这位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人,却轻轻松松地理解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尊重学生的基础,促成个性化理解。后面他还谈到了王能智等老师们的教学本质,也是一语中的:探究,综合。因为他认识到,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常规教学里就有探究活动,要在全部教学中同时包含接受、体验、探究三个层面的学习。犯错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探究就是“试误”,在错误的判定、分析、纠正中获得真正的理解,没有体验错误,就只能得到错误,因此要善待错误。
    “老师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新世纪的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领域,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
    谁都会承认,老师不可能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那么,学生的知识来源还有哪些?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老师应该做什么?校长应该做什么?学校应该做什么?家长应该做什么?对教育的不同视野、不同理解肯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可能,很想和校长们一起做个微课题研究,也许我们的教学思路就在这种形而下的探讨中。

                                                        2012.8.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夜的味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