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对教育的意义
哦,天哪!
“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爱因斯坦
情感教育,在教育界历来是受到重视的,但是主要内涵是如何对学生情感进行教育,探讨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则相对粗放。而在教育实践中,只要解决了学生的情感问题,教育往往就不再是问题。因此,如何认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通过情感这个抓手达到教育目的,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讨论。
一、情感是行为的原动力
在众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为穷人要翻身”,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都体现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原动力意义。为什么说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呢?研究表明,情感是心感于物所引发的一种激动,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没有理智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在理智发展起来以后情感仍然左右着人的理智,不论你从事的是多么机械的事情,甚至在睡梦中,情感的活动始终不会停止,所以我们常用的“情不自禁”、“情急生智”这些成语就表明了情感的初始性特点,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有可原”这些成语又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情感初始性特点的运用。当一个初生儿还没有产生理性认识之前,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发自情感的——对父母的依赖、对食物的需求、对环境的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智成分在逐渐增加,直至成人以理性为主导。人们总以为进入理性阶段的人就淡化了情感的影响,实际上,情感对人行为的动力作用是一直存在或者潜在的。
打开所有广告,不论其表现方式如何,最终都是通过情感而作用于受众,有的指向对老人的情感、有的指向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情感、有的指向恋人和夫妻的情感、有的指向亲朋的情感、有的指向师生的情感……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事实:情感是人购买行为的原动力。有人说“法律无情”,其实是被法律强调公正性掩盖了法律中的情感因素,别的且不说,单是维护公正这一点,就是让所有人接受法律、尊重法律的前提。而任何一种宗教(包括以出家为主要形式的佛教)都是以“爱”为核心的,否则便没有人愿意接受其教义。教育本身就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的教化,如果不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感情入手,就很难找到教育行为的真正的动力源头。
在人的情感中有许多是人所共有的成分,“人之常情”、“不近人情”这些成语说的就是情感的共性特征,比如对父母的敬爱、对孩子的疼爱;也有个人所特有的成分,比如有人始终孝敬父母,而有的人长大后就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尊敬父母,“情有独钟”、“人情冷暖”这些成语反映的则是情感的个性化特征。一般说来,共性的情感来自遗传,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情真意切”、“情深似海”;个性的情感形成于环境,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随事迁”、“触景生情”、“对景伤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情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正是教育行为不同动力形式、动力强度产生的根源。
二、情感是教育的着力点
正如上面所说,人除了有共性特征,还有个性特征,因此情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情感的可变性具体表现为:(1)情感的两极性。如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自尊与悲观等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们互相依存、互相矛盾,还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的动力。(2)情感的丰富性和社会性。随着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其感情世界也日趋丰富。他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映,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满意或不满意。如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不满、对社会就业状况的忧虑、对老师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感恩等等。(3)情感的隐蔽性。虽然情感带有爆发性的特点,易于外露,但许多深刻性的情感却比较含蓄、平静、深沉,如一个成熟的人的情感一般不轻易外显,性格内向的人情感表达比较含蓄,不同的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等。情感的隐蔽性,往往给我们恰当把握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开展教育带来一些障碍,这也正是教育者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总和,教师与学生的所有关系,最终都可以归属于情感关系,因此有人说,人在社会上有三种关系是最可依赖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或战友关系,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情感的可变性又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可作为。
三、情感是关系的调节器
情感的调节作用是指通过对情感的调整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情感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情感取向。
青少年的感情丰富,但缺乏自控能力。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即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只有悦纳自己,才可能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良好的情感倾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确行为的保障。人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往往决定人的工作、学习水平和成效。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此外,良好的情感倾向还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建立民主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借助得到学生承认的个人权威来实施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取向给学生以示范。
孩子有孩子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感来自与他们相关的人。老师或者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通过正面触及孩子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关系群来调节孩子的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专家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可能不那么在乎师长对自己的评价,但绝对不会忽视同伴对自己的态度。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学习动力、行为方式常常是来自伙伴的,因此,通过调节孩子与周围环境的状态,是很有效的教育方式。另外,作为教育者,也要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自己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触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管理、疏导,因为这个复杂的世界给我们实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内涵。
2012.8.27-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