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之行·朦胧的都市

标签:
重庆雾都茫茫旅游 |
分类: 生活絮语 |
今天雨停了。或许也没停,只是不需要打伞,雾和细雨本来就差不多。很多人不适应,说空气太潮湿,憋闷。我无所谓,以前经历过。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经历过就不在意了。是啊,这里很像厦门,我甚至看到了久违的蟑螂,还有榕树、棕椰、羊蹄甲和三角梅,这或丑或美的两类事物,居然如此自然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唤醒我几年前的记忆。说什么好呢?当初喜爱的自然更加喜爱,当初憎恶的也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觉得可亲,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说重庆朦胧,除了气候的因素,那就是我的记忆了。高低错落的地形、品种繁复的植物、明灭变幻的灯光、雾一样的空气……厦门,厦门,心里一直企图纠正自己的错觉,而错觉却在纠正中一次次被强化。真是的,连食物也像,气味也像,似乎只是少了庙宇和香火味儿。那就不管它吧,只当故地重游。于是想起 重庆和厦门这两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厦门究竟给过我什么呢?我问自己。竟然没有答案。是谁说来着,一个地方的气场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你在那里感受到自己的气被养足了,就会不停地想起那里,想起它对你的好,而这种好很渺茫却又很真实。这就对了,据说爱是没有理由的,只有恨才需要千方百计找理由。
重庆是雾都啊。很小就知道,有部电影叫《雾都茫茫》好像,那是讲敌我斗争复杂局面的。现在没有敌人,可人与自然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了。站在长江边上,心里澎湃着对这条河的感激——没有它,中国的话题要少一半还多呢。“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重庆在长江上游,江苏在长江下游,长江流经几千里,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谁也说不清。如今我来到长江上游,却发现那水是不能喝的,江水浑浊得好像泥浆,江面上漂浮着莫名其妙的东西,让人无法相信中国的蓝色文明就发源于此。怎么会这样呢,自古而然还是现在才这样?我又说不清楚了。江中船只上和北岸楼房里璀璨的灯火倒映在江面,摇曳出缕缕梦幻般的光束,掩饰着江水的尴尬。
对了,此行是来讨论教育的,很多专家都说自己弄明白了,于是希望我们也能弄明白。可是选在重庆实在是个失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说不清的,就是朦胧的,放到雾都来讨论,岂不是越说越捉摸不定?但是我喜欢讨论教育,因为它的变数最多,所以魅力也最大。一天听了四个专题报告,还是说不清教育究竟应该怎样,但是那么多的信息触动着敏感的职业神经,那些特征、要素、环节、模式、思维、方法……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变幻出太多有意思的光与影,让人着迷。想好了,回去以后要写一个系列,主要是为家长的,告诉他们孩子的教育机会时时处处存在,提醒他们要学会捕捉,那样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这是雾都之行我给自己的最清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