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能力训练

标签:
写作思维训练方案教育 |
分类: 写作探路 |
一、训练模块
训练模块是根据训练的侧重点而归纳出来的训练主题,主要说明各方面训练的核心内容和训练方式。它不是按照教学序列编排的,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例如"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在各个教学阶段使用,一堂课中既可以有"表达能力训练",也可以有"认知能力训练",执教者可以根据具体训练目的进行灵活的组合。每节课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将在"训练方案"部分作具体设计。
1.认知能力的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专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分析、理解、提炼的能力训练;二是指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中基本概念讲解,以帮助他们构建理解作文教学意图的系统语言。
前一种认知能力训练,即认知序列部分阐述的认识自我、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等内容。后一种认知能力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本《教程》中涉及的"联想流"、"三人原则"、"干扰素"、"陌生化"、"隔的手法"、"文章元素"、"语义群"、"写作情境"等核心概念或写作技法。
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是认识生活,还是理解写作,目的都不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内容,而是使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原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揭示其内涵,教会学生理解、使用相关原理。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训练的指向是教学内容序列中的"思维序列"。人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运行过程中往往彼此联系、互相促进,因此在对学生注意、观察、联想、想象、发现等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时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互相排斥,不能否定学生训练重点以外的其它思维品质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标准,思维的分类有很多种。从写作创新性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将思维分为类型思维和个性思维两种。以大家共有的思维习惯而构思的作文,我们称之为类型作文,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则称之为类型思维。如《红楼梦》中贾母就曾对说书人编织的"才子佳人"进行过批判,认为那些不过是用来哄人的手段。的确如此,读"三言""二拍",也经常感到其中的"因果报应"已成套路,从主题上讲没有什么新意。这些都是作者运用类型思维造成的。从创作角度看,习惯于运用类型思维进行构思和描写,是思维僵化的表现,说难听点就是江郎才尽而又不曾意识到;从写作角度看,则完全是一种偷懒的表现,这样的作文即使得了高分也不能说明写作水平有多高。所以近年高考作文要求写现实生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借尸还魂之作,丢掉那些故弄玄虚的题记、小标题,正是对这种类型化、模式化文风的批判。真正的创作应该是不断创新的。那种走出公众思维模式,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能言的思维,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称之为个性思维,以这种思维创作出的作品则是个性化作品。由于小学、初中包括高中学生的生活积累还不丰富,阅读面还不够宽,作文里让他们写出新鲜的内容是件很为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不要求他们的作文没有个性色彩,因为生活尽可以相同,而思维则可以不同,不同的思维就可以用相同的原料制作出风味、风格迥异的食品来。只有个性思维才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才能达到使知识、思想、感情增值的目的。
思维水平决定认识水平、理解水平、表达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各种特征的思维训练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里的思维应该是宽泛的,它既包括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情感活动,因为写作过程中思想和感情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顾及学生思想的发展,也要顾及学生情感的生发与变化。
不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发、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必须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进行,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概念化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想,而应该告诉学生某种思维方式可以达到什么思维效果,由学生尝试、比较,发现其价值,自觉学会运用。
3.写作技法的训练
文章有法,但无定法,文章写得好不好往往不是通过用了什么手法来判定的,写作技法只是为了追求最优表达效果,可见技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表达效果面前才能够判断其运用得是否恰当,探讨是否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正如前面所说,写作技法是人们在对已有文本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判断一种写作技法的优劣就必须与具体的文本相联系。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技法教学时,不能离开具体的作品来空洞分析;判断学生作文中技法使用是否得当,也应该与学生的表达意图相对照。由此可见,写作技法的教学,必须与文本阅读活动、作文讲评活动融于一体,而不是僵化的技法传授。
本《教程》中所列的几种写作技法,大多是笔者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与传统的写法指导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写作体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出发点也不是教给学生一些写文章的条条框框,而是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运思、如何形成自己的作文能力,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传统写作技法相互补充,但绝不能用静态的分析来取代学生鲜活的内化过程。
4.表达能力的训练
表达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切讲解、训练,最终都必须为表达能力的提高服务。
表达是将写作中所有思维、情感运动过程进行物化的过程,是形成写作成果的最终环节和途径。如果说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础,联想思维是写作的关键,那么个性化表达则是作文的价值所在。这里所说的表达不仅仅是表达方式问题,还包括表达的内容。胡健先生说"社会实践告诉人们,改变语言有时就是在改变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黄孟轲先生也说"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写语言,好的语言往往可以拯救一个平庸的故事,好的有个性的语言可以让你的惯常的生活变得新鲜有趣,更能深化文章的内涵。写作从语言出发可以走得很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促进其思想和情感的提升,总是与语言训练分不开的。所谓个性化的表达,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语言的个性化训练,来达到对学生认识能力训练的目的。
要想达到个性化表达,则必须去除概念化表达,充分运用形象化语言,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使语言形象化才能实现个性化表达。从作文训练角度看,一般不是先有形象后有情感和思想的,而是所谓"意在言先",因此,只有把表达情思的"意"转化为恰当的"语义群",才可以达到个性化表达训练的目的。
(1)表达核心的确定与分解
语义群的表达核心:中心句、关键词
表达核心的分解:角度、层次
(2)语义的个性化表达--语义群的生成
◇语义转化为生动的形象
①转化为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关系
②转化为景物:
景物的构成:意象、色彩、明暗、温度、气味--多种感官参与、通感与统觉
景物的作用:气氛渲染、心情暗示、活动背景、情节发展--烘托、移情、反衬
③转化为事物:物的表象特征、深层寓意
◇语义转化为切身的体验
作文中的心理、情绪、情感的表达,除交待性内容外,都是具体体现文章韵味的生发点,因此不能用概念化语言一带而过,而应该具体描写这些心理活动引发的动作、语言、表情、生理反应等。
◇语义转化为灵动的意境
①哲理:哲理是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它不同于上面所说的心理、态度、情感等个体化的体验和理解,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认知,是给读者以启迪的思想火花。
②画面:哲理的表达如果用直白的语言则是名言警句,文章中表现出的哲理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因此必须与精致的画面相结合,形成一种鲜明而又灵动的意境。
二、训练方案
1.训练方案编写要求
作文训练方案是对一次作文课的整体规划,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训练方法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活动程序设计是方案的核心部分,编写时要充分体现活动性,尽可能减少静态的讲解,必要的讲解要强化启发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总结者,不能剥夺学生之间的共振性;第一个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活动加以小结,提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写作感悟,形成可资迁移的规律、规则;方案中涉及的文本阅读,要从写作角度入手,抓住文本写作上的特征,体现读悟性原则。
方案与方案之间不强调序列性,教师可根据上一次作文的完成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但总体上要体现渐进性。不同年段的学生讲解的难度和方式要注意调整,只要体现写作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同一个训练主题可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要求。
2. 训练方案编写体例
(1)训练内容:主要训练点
(2)训练目标:认知目标、思维目标、表达目标
(3)训练方法:阅读、调查、再现、讨论、追问……
(4)活动程序:课堂的活动内容及安排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