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生成的原理

(2012-06-28 11:20:17)
标签:

生成原理

个性化语言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作文生成的原理 作文生成的原理

  一、认知内容的激活
  激活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步,“注意提供合适的语境信息,如利用课内外事件与环境、天气、节假日、重大事件、学生活动等作为话题,则有利于巧妙启动教学,因为在此类话语活动中,学生是交际中的一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贴近他们,使之感到有交流的空间,对引发的话题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且自信地、自如地说,自然地走入课堂和进入学习状态”。戈向红老师《以言成事:教师话语的自觉追求》(《江苏教育》2011.6)虽然讲的是英语教学的事情,但是却给写作教学以很大的启发:作文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激活学生的生活,是所有作文教学活动的起点。
  1.认识自我:学生对自我由外在形象、表现到内在情感、思想、观念的发现过程。这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也是难点。有专家说“写作的关键是如何应付作者自己”,说明在写作其它内容时,都有一个“我”在其中。没有“我”的文章不可能成为好文章。认识表象比较容易,而认识内心则比较难,需要通过活动逐步引导与训练。
  2.认识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对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的影响。认识家庭除了要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族的发展历史,懂得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浓厚的家庭氛围,还要尝试分析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认识家庭应该从比较熟悉的内部关系入手,逐步向外部拓展。在这一认知领域,训练学生对“关系”的理解是重要内容。
  3.认识学校: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要比对家庭生活来得更具体,因为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距离比家庭稍远一些,恰好处于便于审视的点上,他们可以无需避讳地表达对老师、同学的情感,还可以对学校里发生的所有事情指指点点。但是,引导学生认识学校最重要的不是情感问题,而是文化,是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是那些让人心灵受到震撼的文化冲击。
  4.认识社会:对于社会的认识,许多学生受媒体的影响往往会盯住一些消极现象,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写作同样没有什么益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社会和国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规律、看发展。另外,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规则也应该有一定的理解,比如经济发展与人际关系、交通法规与社会文明、社会公德与个人素养等等。在这方面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和发展观点的培养,形成科学地看待社会的思想方法。
  5.认识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天然宝库,大至名山大川、天空浮云、日夜交替、四季轮回,小到花草虫鱼、鸡鸣狗吠、土块沙石、雨滴露珠,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对自然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景的层面,还要通过景色的变化去感悟人生的哲理,通过大自然的自然属性去透视其中包含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写作学上常说的“移情”。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是自然一部分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写作心理的揭示
  写作,本质地说,就是对在作文题目的激发下引起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记录。但是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是如何活动的,因此让学生懂得写作心理、学会把握心理活动规律,对写作由“自发”向“自觉”发展,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1.注意:关注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而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生活的关注大多属于无意注意,到写作时调用生活积累较为困难,这是学生经常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根本原因。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提醒,使之对生活的关注经常处于有意注意状态,甚至形成写作敏感,为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2.观察:观察是学习写作必备的基本功,是作者与生活真正接触的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虽然也提醒其运用有意注意,但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十分单薄,经过分析发现,他们作文中所写内容大多只是由视觉内容构成,说明他们还不会观察。在写作观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样才能对外在世界形成丰富的、立体的印象,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作文才能写得丰满。观察能力的训练可按以下要点加以指导:
  (1)人的感官与感觉类型: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
  (2)各感官对应的感知内容:
  ①视觉:形状、色彩、明暗等
  ②听觉:声音
  ③嗅觉:气味
  ④味觉:味道
  ⑤触觉:硬度、温度、形状等
  (3)感觉的渗透和联通
  ①渗透:色彩和形状(视觉、触觉)、声音和色彩(听觉、视觉)、声音和气味(听觉、嗅觉)等的互相交融。
  ②联通:即通感,指不同感觉区域之间的互相代替,可以造成特殊的意韵。
  3.联想:要求学生掌握联想的特点,学会运用“联想流”,具体内容见技法部分“联想流”的阐述。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联想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生活加以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写作思路得以展开的关键。
  4.想象:联想是由甲物到乙物的思维方式,想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由无到有的思维方式。想象思维在写作中主要解决的是虚写和实写问题,是现实和理想问题,是生活真实和虚构问题,像梦境、幻觉、推测等等都属于想象。有了想象的文章才可能虚实相生,既突出现实的特点,又不至于过分粘滞,给人跳跃的灵性之感。
  在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不能用现实生活去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只要想象符合创作逻辑、符合写作需要即可。在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时,要讲清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关系,防止学生片面理解“真实性”的内涵。
  5.发现:发现是在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写作要素、提炼主题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到分析、概括、发散、求异、求同等多种思维方式。如何发现、发现的内容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是教学的难点,可以用“三人原则”加以指导。
  三、生成原理的阐述
  毫无疑问,写作是有技法、技巧甚至技术的,否则所有的文章将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技法和技巧往往是对已经写成的文字进行静态分析而发现的规律,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想着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技法。因此,以往很多资料中对技法的讲解有利于学习者感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理性地思考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而对写作行为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风格就是人”,布封对文学风格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告诉我们,文章实际就是面对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时作者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受制于任何外在条件和干扰的造字活动。北大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其中一条就是“‘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所谓的“文笔”无非就是写作技法、技巧之类的东西。
  写作不是知识,而是技能,是一种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因此靠技法讲解是教不会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做的事主要是“激活”,激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作文题由“无觉”到“有觉”、由“无情”到“有情”,从而自然地产生表达的冲动,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因此,这里所讲的“技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体结构、逻辑修辞等知识,也不是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写作方法,而是激活学生感知、感悟、感动等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一些经验。
  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法、活动法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表达,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对写作的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理性认识,并加以内化。
  1.联想流:感知生活
  联想就是见到甲事物而想到乙事物的思维运动。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甲事物和乙事物在性质上有某种类似性,如花上的露珠和人的泪珠,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似联想”,联想的结果是“感时花溅泪”;二是甲事物和乙事物曾经密切相关,如赤壁和周瑜,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关联想”,联想的结果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的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联想,没有人不会联想。
  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不同,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联想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联想的“个性化”特征。联想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相同的题目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文章,而文章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个性才有阅读的价值。
  联想的运行并不是像图片一样静止的,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着,由此及彼,再由彼及彼,这就是联想的“流动性”特征。我们把一连串的联想内容称为“联想流”。我们所说的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其实就是一个联想流动、筛选、组合的过程。联想按其流动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联想、横向联想和网状联想。纵向联想,即联想按照链状结构不断地延伸下去,由甲到乙,由乙到丙,由丙到丁。横向联想,即每一个联想的出发点都是源自第一个触发点,呈放射状展开,由甲到乙,由甲到丙,由甲到丁。网状联想,即纵横交错式联想,由甲到乙,由甲到丙,由乙到丁。了解了联想的流动性特征及联想流动的方向,我们就可以在构思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联想,使联想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目的性,以此来保证文章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主题鲜明。
  不加控制的联想没有清晰的逻辑,而是跳跃的杂乱的,这就是联想的“散漫性”特征。因为联想具有散漫性,形成的联想内容往往显得杂乱,这就是有些人写出的文章往往主题不够鲜明、突出,展开角度不够明确,逻辑层次不够清晰的原因。同样因为联想具有散漫性,所以联想的内容比较丰富,产生的思想容易有新意、有个性,这又是文章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明白了联想的散漫性特征,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它,使联想的内容丰富、新颖;另一方面又要控制、整理它,使之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展开,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展开,从而使文章有集中的主题和鲜明的层次。
  只要充分地利用联想以及联想流的特点,写文章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没有什么事物不会引起人的联想,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拿来写文章,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联想到的内容加以整理和优化,使联想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按照一定逻辑组合;没有人不会产生联想,所以所有人都应该能够写出文章,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联想内容记录下来,再按照一定的中心和逻辑加以整理就是文章。
  2.“三人”原则:立意与运思
  知道联想在写作中的意义以后,我们还要知道往哪个方向去联想。如果我们把“为人生”作为文章价值取向,就可以把所有文章与写人的文章对应起来理解了,从而把联想内容概括为“人行”、“人心”、“人性”三个层次。
  “人行”是指人的行为,包括行动、语言等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这是对人生较浅层次的观照;对应的评价指标是“是”与“非”,通俗地说就是某人的言行对还是不对。小学生的作文大多建立在这个层面,诸如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叙事清晰、曲折,都是对这一层面的评价。
  “人心”是指人的思想和感情,当然也包括心理活动,这是指向人生的精神层面的;对应的评价指标是“美”与“丑”,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标准,符合的程度如何。中学生的作文大多会建立在这一层面,像感情细腻、思想深刻等,都是对这一层面的评价。因为人的言行是受思想和感情支配的,所以这个层面的文章表现的人生问题就要比单写“人行”的文章深刻许多。
  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形成的基础,是人的言行产生的动因;对应的评价指标是“善”与“恶”。这样的文章反映的问题指向的是人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揭示的是人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因而它属于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层面的问题。因为它的层次更深,因而也更能解释许多文学现象,例如为什么这个人物一定是这样的命运?为什么他的思想感情要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为什么坏人也会有一些善念、也能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一般来说,在审题立意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向是由浅入深的,即从现象到本质。面对作文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件,明确事件的过程和细节;然后去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人的什么思想、什么情感,即是在什么思想或情感的支配下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最后对照法律、公德等社会价值取向判断其性质。比如说面对“窗口”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想与窗口有关的事件有哪些,有人可能会想到窗外的蓝天白云、山水花草、人来人往;有人可能会想到窗内认真苦读的孩子、一家人围坐餐桌的温馨、久久远眺的老人;有人可能会想到原来嵌在窗口美丽的风景,而现在却被密密的防盗网切割得支离破碎,原本透进来的淡淡花香,现在却充满浊臭……其次我们要想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比如窗外马路上的妈妈和小女儿是那样亲密,为什么窗内的母亲对成长中的女儿如此严厉?为什么窗外夕阳渐渐黯淡,窗内的老人一直盯着远山脚下那个通向远方的路口?为什么贫穷时互相从窗口传递食物的邻里,富有以后却彼此用铁栅栏隔开?最后我们要对这些现象以及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进行是非判断,比如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说明社会竞争的激烈、经济的追逐对亲情的淡忘、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环境恶化等等。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文章就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叙事和描写层面了,文章的立意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而在构思成文阶段又要沿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人们的意识中会形成什么样的观念和情感?这样的思想和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情出现?想明白以后,才能选定生动的事例、经典的细节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观点陈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人心要通过具体的人行来表现,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依然以“窗口”这个话题为例。假如我们想表达“过分的物质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这一主题,我们就要思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彼此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哪些冷漠的行为。于是文章的思路就明朗了:先写透过窗口的铁栅栏看到的景象,再写安装铁栅栏的原因和过程,再回忆邻里之间曾经随意和温馨的关系。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本质到现象的过程。
  “三人原则”既是我们挖掘主题和表现主题的思维方向,也是我们判断作文立意深刻与否的标尺,即当文章的立意确定下来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来衡量所表达的主题处于“人行”、“人心”、“人性”的哪个层面,写作落笔于哪些层面,粗略地说,立意的层面越接近“人性”层面则主题越有深度,而落笔越接近“人行”层面则表达越具体、生动。在文章展开的过程中,“三人原则”还是文章层次安排的依据,一般来说,文章的展开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进行的,这样的层次性可以在整篇文章中体现(纵式结构的文章),也可以在段落中体现(往往整篇是横式结构而局部是纵式结构)。由此可见,只要理解了“三人原则”,便解决了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深度与层次性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思维方向和模式。
  3.干扰素:激活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平淡到我们自己没有任何感觉,特殊的经历毕竟少而又少,而且偶尔的遭遇是不能代表全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淡,或者说如何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不平淡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对平淡的生活实施“干扰”。
  平淡的生活如平静的湖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种宁静与淡然,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波澜不惊时的五光十色,正如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过,投入一粒石子,或者有一条鱼从水底跃起,平静的湖面则会荡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倒映其中的山光云影变得姿态万千,即人们常说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阵风、一粒石子、一条小鱼就是对湖面的“干扰”。因为有了干扰,原本平淡的生活就显出了特别,许多生活的哲理也就随之显现,化平淡为神奇是“干扰素”对于事件处理的重要意义。另外,对同一个事件实施不同的干扰,事件所显现出来的内涵会产生很大的差别,这是“干扰素”影响主题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说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那是因为对生活没有观点,不理解观点和素材之间的关系,不懂得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也能体现丰富的、深刻的主题;有的人说不知道如何对生活实施干扰,那是因为没想明白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干扰素”的选择和使用,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的需要来进行,作者必须清醒地知道实施干扰的意图。
  4.“隔”与陌生化:情感的发现
  很多学生天天生活在父母、同学一起,可是写这些熟悉的人和事总是找不到感情,因而也无法写出精彩的作文。是不是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感情呢?其实不是,正如美学上所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要想让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就必须让写作主体对熟悉的内容进行“陌生化”。
  写作中的“陌生化”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文化陌生化,比如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背景下,就会对眼前的人、事、物产生特别的感触,于是就有了许多可以写作的材料,同时对以前熟悉的生活也会产生反思,又会发现更多的写作内容,古代的羁旅诗、近现代的异域文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但是这种改变文化背景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只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陌生化,通俗地说,就是想突出什么就让作者先“失去”什么,这就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隔”的手法。
  所谓“隔”,就是通过拉开时间或空间的距离,造成心理上的“失去”,从而使原本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情感得以彰显的方法。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他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诗则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创作手法:“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写作实践中,作者可以通过通过想象和联想,借助离家、梦境等手段,使熟悉的生活环境暂时消失,从而发现自己或人物潜藏在心底的情感。
  5.人景物:文章的构成元素
  构成文章的元素不外乎两大方面,即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物质元素主要有人、景、物三类:写人的时候可以从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角度入手;写物的时候可以从物的自然属性入手,去探寻其社会属性,也就是通过物的自身特点去类比人类的某些情感、品质、观点;写景的时候要考虑景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可以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或以写人为主,或以咏物为主,或以写景为主,不论写什么,写作时都应有意识地搭配这些物质元素,给读者构建一个生动的、可感的生活场景。
  精神元素主要包括思想、感情、关系三类:思想是指作者对人、景、物的看法,感情是指作者对人、景、物的感受,关系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是要通过文章的物质元素加以表达或者表现的,是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分解可以使文章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即在进行物质元素构建的时候,要时时想着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生活图景,以此来保证文章内容充实的同时,内涵有相应的深度,从而使二者相匹配。
  物质元素是文章主题的载体,精神元素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丰富生活内容的文章可能不是好文章,而没有明确的精神内涵的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因此,我们说写物质元素要用眼、用耳、用鼻,写精神元素要用心、用智、用情,处理二者关系要“以意导象”,就像一个人不能只有健壮的肢体而没有灵魂。
  6.语义群:个性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改变往往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化”。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一、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入手;二、语言是可以改变的,但必须触及他的深层心理,这样才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使学生学会了语言的生成;三、如果能够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改变,则意味着他的思维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学生作文如何表达、表达效果如何,反映了他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
  众所周知,同样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加以表达,不论如何表达,我们都可以把表达语言分为两类,即类型化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所谓类型化语言,是指大家都能想得到的,抽象的概念化语言,比如说“快乐”、“激动”、“悲伤”等等;所谓个性化语言,是指带有作者独特体验的语言,是别人未曾使用过的创新性语言。概念化语言是表达中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大部分人共同使用的语言,可见要想实现个性化表达,语言的形象化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语言的形象化,就没有个性化的语言。
  语义群,就是把概念化的词语转化而成的形象化语句组。通过将概念化的词语转变为形象化的语义群,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饱满、语言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语言的转换与生成,是“生成式”作文教学的又一个关键性内容,学生必须学会基本的方法,在训练中形成语言能力,否则一切心智活动都将无法形成物化成果。语言转化的主要方法有把语义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转化为切身的体验、转化为灵动的意境等等。
  7.假想读者:写作目的性和动力保持
  胡健先生在《新编写作教程》中说,“训练写作要具有实际写作的那种内在张力,我们觉得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提出‘假想读者’这个概念。它与以往心中有读者的说法叠合,但也有很多不同。写作训练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老师对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假想读者’具体提出来的。教师借以调控学生的习作方向与力度,具体训练要求各不相同。假想读者可以千变万化地贯穿在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假想读者的提出,使受训练者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训练是为何具体目的(对谁、干什么……)”。
  如果说写作过程中的“假想读者”可以帮助学生写作进入特定的写作情境,那么作文写完以后的“读者”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文章的读者越多,越能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因此在作文讲评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朗读或者推荐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在同学中获得更多的读者。当然,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都读一遍,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渠道让学生的作文得到展示,比如打印粘贴到作文展示区、建立学生作文博客、优秀的作文推荐发表等等。当一个老师致力于把自己学生的作文向外推荐,帮助他争取更多的读者时,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一半,因为由写作价值得以实现而提供的强大写作动力,足以让他们绞尽脑汁争取把文章写好,而在学生迫切需要时给予的写作指导,才是最有效的。“只有当作品向意识呈现时,艺术作品才成为了审美对象”,杜夫海纳的这句话为我们找到了如何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持久动力的途径。
  8.入象出境:把文章写具体
  很多时候作文题目显得空泛,很多考生容易犯以空对空的毛病,文章泛泛而谈,写不出实际内容。为了使文章能由实入虚,既有实际生活,又有思维高度,写作时必须把握一个基本思路,即由现象、事件入手,通过分析、提升,至情感、道德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收笔。做法是,拿到题目以后,迅速设置情境,确立主题,然后思考文章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思考如何借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有哲理性的主题。
  构思时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写作情境。写作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如果不能进入具体的情境,思路往往打不开。这时,考生应该根据题目提供的关键词,迅速给自己创造一个生动的写作情境。如旅途、公交车、小径、窗口、餐桌、海边、公园等等的生活场景,这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者情节,就有话好说,能表达出较为独特、深刻的主题了。
  四、表达的目标
  (1)叙述完整,有顺序
  (2)内容充实,有层次
  (3)详略得当,有重点
  (4)主题突出,有深度
  (5)语言流畅,有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