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标签:
写作教学方法联想流干扰素个性化 |
分类: 写作探路 |
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导致学生作文中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作文写得平淡无味,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到一定水平就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这些现象令很多老师感到费解,更让很多学生苦恼万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学生对写作文感到恐惧、写作水平出现瓶颈现象呢?如果我们对一定量的作文进行剖析,就可以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看上去也在阐述话题,但对话题究竟持什么观点却模糊不清;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各个部分没有明确的阐述角度,说什么、怎么说几乎属于兴之所至;再深入地分析,还可以发现语言的组织也缺少逻辑性,各语义群表意不明朗,彼此之间关系模糊,随意性很大。有的文章甚至出现体裁不稳定现象,先以议论文的特征阐述观点,待到举例时又变成了记叙文或者散文,对事件进行细致的叙述和描写。所有这些现象,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下笔之前没想清楚我到底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
二是文章内容不丰富。不少同学作文写得很单薄,叙事不完整,目的性不强,不能突出事件中的关键细节;描写手法单一,描写意图不清晰,没有通过描写突出人物个性、营造艺术氛围、在描写中渗透情与理的意识。典型的案例是人物语言安排很随意,景物描写不能从多角度展开,与文章主题的有机融合做得也不到位。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本问题是视野不够开阔,对文章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关系理解不深刻,文章的整体意识不强。
三是文章缺少个性化色彩。从内容上看,喜欢重复大家熟知的素材,动辄汶川和玉树地震、感动中国人物事件、古代的名人逸事,给人一种抄袭资料的感觉;对自己的生活关注不够,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从结构上看,大多属于一事一议的随感、杂谈式结构,不注意通过结构的安排营造一种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特殊意韵。从语言上看,喜欢随手选用一些类型化的抽象性或概括性语言,较少带有个人色彩的描写、叙述类语言,特别是不能把表达自己情感、观点的语言同叙述、描写性语言有机、巧妙地渗透于一体。
黄孟轲先生将这些现象概括为“是用一支灵魂已出窍的‘笔’在无动于衷地写着苍白的文字”。
笔者曾经对某校九年级总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作文方面遇到的困难作了一个抽样调查(抽样人数174),结果让人感到无比恐慌:学生对写作几乎没有兴趣和信心,写作的动力主要集中在应对考试方面,对作文教学的满意程度几乎为零……下面是学生众多困惑中排在第一困惑的统计数据:
主要困惑 |
人数 |
所占比例(%) |
不会写,拿到作文题目没有头绪,写不出思路 |
71 |
40.80 |
生活单调,没有好写的素材,写不出深度 |
59 |
33.91 |
语言无味,观点一般,结构混乱,写不出个性 |
44 |
25.29 |
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认为,写作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即对问题认识的深度、联想的广度和组织文章的严谨性。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生活阅历等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为他们揭示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提供思考的方向和方式,带领他们对某个话题的思维过程进行解析,让他们明白拿到一个话题怎么分析才可以深入下去,怎么联想才可能角度明确,怎么组织才可能思路清晰。
从教学方面分析,教师发现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缺乏解决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作文教学中目标模糊,序列不清,课堂教学随意,训练不系统,训练方法生硬,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些教学中的问题导致作文教学低效的现象。
虽然有很多专家对写作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改进,甚至也编出了《写作》之类的中学试用作文教材,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系统的教学纲要,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盲目状况。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对作文教学进行可操作性的规范显得特别有意义。本《教程》拟从宏观到微观,对作文教学行为进行梳理与规范,以期改变作文教学没有具体目标、没有明确思路、没有有效的方法等混乱状态。
写作分为实际写作和训练式写作两种类型。实际写作是由生活、工作等实际需要而引发的,其写作目的、写作主题、写作文体、阅读对象都是明确的;训练式写作与实际写作的程序是相反的,它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带着任务的被动写作,因此写作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主题和文体要根据作文题目来确定,也没有清晰的阅读对象。由于训练式写作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思路闭锁、写作情境混乱、写作心理消极。因此,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写作心理的调节,让他们主动积累生活,掌握写作心理、规律和技能,写作时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情境,激活生活积累,构建虚拟读者,产生表达的欲望,变消极写作为积极写作。
传统的写作教学过多地看重写作技法,把写作成果作为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写作者的心智活动,出现了单纯以文本为学习对象的熏陶式、模仿式、分析式、感悟式作文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形成文章的范式,学习优秀文章的结构、语言无疑是有很多益处的,但是对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观察、联想以及情感的生发、语言的转换等能力,形成主动写作的动机和热情,目的性不强,效果也不够明显。
什么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先后摸索、尝试了多种作文教学方法:
最初采用的是“写作理论教学法”,即按照文章学的框架,给学生讲解什么文体应该怎么构思、怎么布局,学生听的时候似乎明白应该怎么写作文了,可是一到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眼高手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改用“写作样板教学法”,或者叫“范文分析法”,即针对本次写作的训练要点,选择一些典型范文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这种方法改变了写作理论教学形而上的空洞,却又陷入了简单模仿的泥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阅历不足,还经常出现画虎类犬现象。从实质上考查,一味从模仿入手的写作教学,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出发,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入手,笔者又总结出相对系统的“写作心理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从观察、记忆、联想、情感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生活的积累、思路的整理、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提炼,使学生认识了写作的思维本质,掌握了一些简便的成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进行美学基础理论的讲解,提高学生立意的深度,努力增加作文的文学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法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学生被动地接受启发和指导,参与讨论的机会比较少;在心理学、美学等理论讲解时,也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
为了完善写作心理教学法,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吸收上述作文教学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更加实用的“案例法作文教学”,即将范文分析、理论提升、写作尝试和修改定型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成分不断得到加强,写作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有东西可写,只考虑如何写好的基础上的,忽略了部分无话可说的学生,对于提高整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很多不足。
为此,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提高学生作文训练参与程度入手,把教学过程“活动化”引入作文训练,提出“再现生活细节,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变形生活形态,以激活学生的思考;提炼生活内涵,以触动学生表达”的基本教学思路,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扬弃,也是对“兴趣作文”、“广义发表”、“活动作文”等现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吸收与整合,姑且称之为“生成式”叙事类作文教学法吧。
所谓“生成式”作文教学,是指通过对学生生活积累的激活、写作思维的训练、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根据作文题目生成作文的活动式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就是“联想流”、“干扰素”和“个性化”。
“联想流”解决的是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可资写作的素材;“干扰素”解决的是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深刻的主题;“个性化”解决的是如何让表达体现出作者的个性。
这种作文训练模式中学生思维运行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文题刺激→活动激活→联想想象→筛选梳理→表达成文→修改优化
根据上述分析,现将作文训练内容与原理、训练方法与课型、训练专题与方案进行具体分解,以提高本《教程》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