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给学生一碗水

(2012-05-23 22:02:09)
标签:

教研随笔

课堂教学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如何给学生一碗水 如何给学生一碗水

哦,天哪!

    进入师范和毕业以后,经常听得到的一句话就是“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我能理解,这是前辈们在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如果自己都搞不明白一些问题,怎么可能让学生明白呢?

    随着教育阅历的增加,渐渐觉得前辈们的叮嘱也还有不完备的地方,比如说:给学生一碗什么样的水?为什么要给学生这碗水?如何给学生一碗水?……把这些话用教育术语转译过来,就是:要教给学生什么?教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教?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意义很多专家已经作了充分的讨论,教学方式的探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想从稍微宏观一点的角度对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

    给学生一碗水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把桶里的水直接倒一碗给学生、让学生用这一碗水作为引子从地下打出更多的水、告诉学生这碗水的来历让学生沿着某个方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清泉……第一种情况水在桶里,给水的方法是灌输,第二种情况水在井里,给水的思路是启发,第三种情况水在源头,给水的思想是引导。

    众所周知,在知识相对贫瘠的时代,师傅带徒弟,徒弟只要从师傅这里学得一些知识就可以安身立命,比如古代的艺人、工匠都是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手把手地教,给徒弟水的方式是零售;但是当知识丰富到一定程度,这种传授的方法效益就显得不适应知识传播的需要了,于是产生了集体教学,早期的私学和稍后的公学承担的就是知识和技能的批量传授,给学生水的方式是批发;那么,到了今天书籍、网络普及的时代,获得知识技能的渠道纷繁复杂,拥有知识的可能性人人均等,学习者需要的已经主要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就不能不转变教学的方式,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水源有哪些特征、如何才能找到水源、如何才能从水源获取自己需要的水,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建构的促进。三种给水的方式适应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目的,给水者的作用、行为当然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弄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不能采取恰当的给水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益必然低下,也不能适合学生求水心理的需要。

    放眼当今教坛,拎着水桶到处吆喝卖水的老师并非少数。当很多学生从寻水的山野走出来,互相交流着寻找水源的经历和找到水源的快乐时,谁还会对一个卖水的小商贩感兴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我有一桶水了,我们的目光应该转向思考这桶水有什么用、从哪里来、如何让一桶水变成更多的水,应该去研究知识的框架、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获取方法、知识的可再生价值,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要为引导学生去寻找水源想办法、添动力、指方向,而不是向学生炫耀自己手里的那桶存放多年的死水。

    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清泉,老师桶里的水还有没有价值呢?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证明确实有水的存在,从而给学生以寻找清泉的信心;二是展示水的标准,如果桶里的水是清澈的,则是学生寻找水的质量的样板,如果桶里的水不够清澈,则给学生以告诫,要去寻找清澈的泉水;三是为学生寻找水源提供物质保障,让他们在寻找的途中不至于因缺少滋养而无法到达目的地。

    知识呈现于社会的方式不同,社会对知识的形态的要求也不一样,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不应该永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立足为学生建立起一条通向探索学科知识之门的通道,帮助学生学会一种与自然、与社会对话的学科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获得不断的活水,那么,学生所得就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能力,而非一碗水。

                                                       2012.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心情的此刻
后一篇:断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