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语言的力度

(2012-05-02 13:55:27)
标签:

语言力度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作文语言的力度 作文语言的力度
哦,天哪!

    在一次作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师生问好的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好啊~~(几百名学生,回应者只有几个,而且语调松松垮垮)——这些孩子平时挺有礼貌的,今天这是怎么了?老师在向你们问好呢。咱们重来一次。
    师:同学们好!(学生齐声回应:老师好!)
    师:知道第一次问好你们为什么不好应答了吗?(学生说老师上课都不是这样问好的)——那是因为我的语言没有力度,不合情境。文章的语言也一样,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感情基调,要用不同力度的语言来表达。
    日常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等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对语言与情境的适切性、语言的力度等表达技巧则重视不够。而从广义修辞角度来说,语言的修饰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方面,积极修辞追求生动、形象,消极修辞追求准确、简明。积极修辞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辞格和辞趣,辞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修辞方法,辞趣则是不构成修辞方法而又有明显修辞效果的语言现象,如儿化、叠词、长句短句等等。语言的力度,应该属于积极修辞里的辞趣部分。
    那么,语言的力度主要由哪些语言因素构成、应该如何恰当地选择语言的力度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一篇习作:

青春的痕迹
西苑中学九年级  钱佳欣

  “啪!”玻璃杯呻吟着摔落,空气重重地打了我一个耳光,四分五裂的碎片在地板上溅开一朵刺人的大花。
  爸爸握着报纸的手没有动,厚厚的眼睛片成为他的屏障,轻描淡写的表情将我微微的悔意一扫而光。
  我不知道,曾何几时,我开始这样,叛逆、敏感。
  我不知道,曾何几时,他开始那样,冰冷、沉默。
  或者,一直以来,他扮演着聋子和哑巴的角色生活在圈外。
  我想不通,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与爸爸谈古论今,而我连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终于,这一天我怒了,当着他的面狠狠地发泄不悦。刹那间,我绝望地感到,从此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我们中间,可望而不可及。
  我噙着眼泪冲进房间,外面的大铁门吱吱呀呀的合拢声如一阵疏密相间的弹簧波躁动而来,爸又出去了,是啊,他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管我?
  门口响起突兀的敲门声,我知道那是一直静默着目睹这一切的妈妈。“丫头,你爸呀,就一文盲,哪知道什么叫沟通……其实,他是怕多说哪句话惹你烦,给你压力……”妈妈轻轻柔柔的声音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绞痛了我的心。
  潜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事苏醒,历历在目。他是睡前的安徒生,是蛋糕房里满载而归的手提袋,是柜台前只付账自己却不购物的钱包……
  他和别人一样吗?
  世俗说:“是。”
  爱说:“不,他是唯一。”
  我冲出房间,看到爸爸正慢慢地捡起碎片,细小的玻璃渣成了他心间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不禁讶然,爸在我眼皮底下不经意地变化了。昨日的干练换成凝重,昨日的瘦削逐渐臃肿,一向雷厉风行的爸爸,竟连蹲下都有些吃力。
  我拉起爸爸,把头埋进他依然安稳的怀里,竭力抚平我曾经的幼稚留下的创伤。
 
    这篇作文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语言特别有劲,有张力,也就是语言力度很强。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强力度的语言弥补了内容上的平淡——这是一个取自日常生活的小片断,父亲与孩子产生了冲突,母亲进行了调解,孩子进行了反思,父女在新的理解层面上和解,故事非常简单。父亲的形象只有几根动作构成的线条,母亲的形象只有几句话,孩子的心理活动也简洁得不得了。可是小短文却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主要就是得益于语言。
    从词语选用角度看,文章开头就用了一个响亮的拟声词“啪”,一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特定的氛围中,可谓先声夺人,很有力度。试想,如果我把文章开头的拟声词换成“唉——”,会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茅盾先生在他的小说《春蚕》里用过一个形象的拟声词,来表现外国小火轮在中国河道里行驶的蛮横,“呜——呜!”;孙犁先生在小说《荷花淀》里用了两次拟声词来表现女人们划船时的不同心情,一次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另一次是“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不用我多说,谁都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在拟声词里得到了有效地表达。能够影响语言力度的词语很多,像语气词、动词、形容词等等都可以,比如上文中的“你爸呀”中的“呀”就减弱了语言的力度,使语气变得舒缓,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柔和的性格以及劝说女儿时的心情;而“摔”、“打”、“溅”、“一扫而光”、“冲”、“埋”等词语都起到了加强语言力度的作用。
    从句式选择角度看,短句、散句、倒装句、省略句往往使语言的力度加强,而长句、整句、正序句、完整句往往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上文在表现冲突时运用了大量的短句,使气氛显得紧张、动感;但小作者没有忘记调适,在写“我”的时候用短句多,包括写心理活动时也是用的短句,而写父母时句式相对较长:一边是青春期女儿的“剑拔弩张”,另一边是父母对女儿的耐心与宽容,一急一缓,一强一柔,把一家人的不同心态、家里特殊的氛围表现得别有情致。
    当然,影响语言力度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会,这里不想再去分析。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语言力度与文章的适切性,也就是说,语言的力度并不是越强越好,也不是越柔越好,而是要根据文章表现的需要来确定。不同文章语言的力度可能不一样,如我在《真实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里选用的《心弦上的那道风景》,尽管表达的也是父女之间的冲突,但语言力度就比较和缓,因为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是“我”的内在冲突,由内在冲突而引发了外在冲突,而本文所选的例文重点放在外在冲突上,内在冲突是由外在冲突引起的,因此语言力度比较强。同一篇文章内部,语言的力度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环境、不同心情……需要用不同力度的语言来表现,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举了例子,这里不再重复。
    语言力度不仅与作品的表达需要有关,还和作者的个性与写作风格有关,如读郭沫若的诗与读冰心的诗感觉到的语言力度明显不同。这告诉我们,单纯的语言的力度大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与文章表达需要结合起来才可以评判优劣,所以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不要简单模仿,而要用心揣摩别人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语言力度,适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力度大致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才能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的学习效果,形成灵活、灵动、灵气的语言表达个性。
                                                          2012.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