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

(2012-05-01 22:34:12)
标签:

生活百态

写作真实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真实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 真实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
哦,天哪!

    在承办的市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开课的三位老师分别从作文指导、作文讲评和九年级中考作文审题三个角度展开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支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体验、互动、生成,课堂基本体现作文教学应该具备的“生成式”主要课堂特征。而整个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汪老师选的一篇范文。那个小女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时,老师特意给配了音乐。孩子读得比较缓慢,声音也不大,却有着极强的穿透力,竟然让不知读过多少学生作文的我泪眼朦胧了。我把这篇作文录在这里,想从中找到那使我眼睛酸涩的内核。

真实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
心弦上的那道风景
西苑中学八(8)班   李汶珊

    希望时间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雨伴随着一阵闷雷开始了。我望着窗外,雨越下越大,不时还有几道闪电划过天际。“他不要来接我,他一定不会来的。”嘴里重复念叨着。
    放学的铃声响起来了,我匆匆收拾好书包,冲出校门,迅速环顾四周,还好,他没来。穿过校门外家长围成的墙,正准备低头冲向雨中。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靠近。是他,他来了。我低下头,假装没看见他,继续往前跑,可是,脚步只能在他的呼唤声中停下来。他拖着又矮又胖的身子向我跑来,将那把用过了好多年的、已经有些破了伞撑在我的上方。
    “爸,你来啦。”爸爸应了一声。和他并排走着,我将头埋得很低。我害怕,害怕看见那些坐在私家车里的同学嘲笑的眼神,他们会嘲笑我爸爸的相貌,还有头顶上那把破伞……我不敢再想下去了,不由自主地小跑着,脱离了那伞,任凭雨水打在身上。爸爸似乎看出了什么,赶过来,递给我一元钱:“你坐公交车回去吧!”说完,他摇了摇头,独自撑着那把破伞,向前走去。那一瞬,我分明看见爸爸的眼中掠过一丝失落。
    我拿着钱,向公交站跑去,脑海中却闪过这样的画面:在我生病时,爸爸神情焦急,用自己矮小的身躯背着我,疯跑向医院;在我沮丧时,拉着我的手,带我去看海,带我跃过海浪,告诉我要用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击败困难……
    而我,却因为他而自卑吗?他是我的爸爸。我到底在逃避什么?是他矮胖的相貌吗?还是因那把破伞显现出的并不富裕的家境?
    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飞快地跑向爸爸,在后面轻轻搂住他的腰。他先是一怔,接着便会心地笑了。我紧握住他的大手,和他并排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次,我们没有低着头,我们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希望时间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这将是我心弦上那道最美的风景。
    从选材上看,这篇文章并不新颖,属于表现父母之爱常用的素材:放学下雨,生病去医院,夜读递水果、热奶或者咖啡……在我的素材分类里才刚刚达到第一个层面,“父母对我好”的层面,还没达到“犯错误批评”之类的第二层面呢。从故事情节上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插曲,谈不上丰满和曲折,甚至没有什么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从描写方面看,也没有什么奇特之笔,环境只是交待了下雨,人物勾勒了父亲的外貌、简单的对话和动作……这些都不足以打动我,因为每个学生都能写出这些内容。是什么触动了我呢?
    一是“父亲”的形象。中国有个写作潜规则,就是为长者、尊者讳,大凡写到自己的亲人、师友时,总是不自觉地加以美化,即使不美化,至少也会尽可能少写不足之处。因此作文中父母、老师千人一面,张三的母亲与李四的妈妈差不多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篇文章没有这样凸显父亲的诸多优点,相反是从父亲外貌上的不足着眼,并将其放大,突出了父亲又矮又胖的外貌——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父亲形象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外貌上,还体现在对女儿的理解上,知道孩子有自尊心(文中应该是虚荣心吧),允许孩子对自己冷漠,同时还能迅速接受孩子的悔悟。世界上做了父亲的男人那么多,是不是每个父亲长得都让女儿自豪、工作都让儿子骄傲?不是啊,每个父亲都有自己的缺点,有的缺点甚至是致命的,是让子女感到羞愧的。这篇短文既不掩饰也不夸大,用三个细节把父亲的形象塑造起来:又矮又胖的外貌,手里的破雨伞,让女儿去坐公交。这三个细节分别指向一个成年男人的三个方面:相貌、经济、尊严。小作者在选材上的真实,触动了也是一个父亲的我的心,让我在对照中体验文中父亲的情感世界,从而对他平凡的伟大充满敬意。这位父亲是深知自己作为父亲的不足的,试想:如果他不来接女儿,那就是父爱的缺席;如果他不能宽容女儿的虚荣,那么他对女儿的爱就不是父亲的宽厚的爱。
    当然,小作者写作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想这么多,而正因为她尊重了生活的真实,所以让自己的父亲真实地走进了文章,也走进了读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让读者在体验中被打动。
    二是“我”的心理。主要体现在父亲出现前后的虚荣心描写和离开父亲后的反思两处。第一处用了简单的对比,即“那些坐在私家车里的同学嘲笑的眼神”与父亲的相貌和手里的破伞之间的反差;第二处用了穿插,即对日常生活中父亲对女儿爱的回忆。写作手法并不复杂,但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质朴而又典型,唯其如此才让读者能够体验到一个孩子内心的波澜,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和父亲,才能感受孩子的成长的苦恼与喜悦。

    小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让父亲的情绪外显,而是通过情境的设置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内心冲突,暗示了父亲的内心动作,这一点特别值得称道。
    众所周知,文学上有一句经典语言,叫“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生活”是讲文章要尊重生活的现实,从生活中寻求写作的冲动和素材,这样文章才可能写出个性;“高于生活”是讲文章不能停留在对生活再现的层面,要对生活有所发现,从中提炼出值得作者体验的情感、值得领悟的思想,从而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很多人抛开对生活的观照而去编织虚假的故事,道理可能表现得比较充分,却像对生活的图解,失去了感动读者的力量;还有一些人以为“高于生活”就是对生活内涵的人为拔高,而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集中,从而造成素材与主题之间油水分离,给人以为文造情的虚假感。
    当然,我这样分析,不是说这篇文章就完美无瑕,而是想说写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从而用真实带着读者体验文中的生活,从而触动读者的内心。直观地说,生活是生长在泥土里普普通通的小草,文章则是小草开出的小花,是草叶上闪烁着阳光的露珠;生活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文章则是从这些琐屑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以及作者对这一切的态度。
                                                                2012.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寂寞在唱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