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书
哦,天哪!
今天整理单位的资料,翻出一堆旧文件,在这一堆保存完好的文件中,竟然发现一份十几年前我的一份讲话稿。那次讲话语气很硬,点了一些学校的名,因为成绩差得没法向学生和家长交待。今天看到那些语言,当初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开会的地点和环境,参加会议的人,会场的气氛……现在,曾经被我点名批评的几所学校都已经撤并了,那批学生差不多也近三十岁了,不知都散落在何处。看着眼前已经发黄的纸张,想想自己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如在眼前,又恍如隔世。
还好,人是活的,否则人的头脑也要像那份发言稿一样老得发黄了。
曾经很羡慕那些会写文章的人,都是在这个世上行走的人,人家怎么就能洋洋洒洒地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书来呢?看到这份发言稿,这种羡慕淡了很多,不是不承认人家写书的水平,而是一下子明白所有的想法都受时间的制约,当时可能觉得不错,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那些想法、说法实在是幼稚得可笑,甚至后悔当初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当年一起开会的人很多已经退休了,他们那时大概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吧,以他们的阅历听我说那些话,是不是当时就在心里悄悄地笑?我想一定会的,只是人家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理解那个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包容了而已。
有时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些已经破旧的书脊,心里也会有一种沧桑感:当初作者要花费多少心力来写这本书,现在却不再有人读它,只在整理书架的时候还会拿来抚摸一番,回味一下当初读这本书时的处境和心境,甚至还能从书里找到一两张小纸条,上面记录着读到某个地方时的感受。我不知道书的作者是否还会拿出自己曾经写的书来读,那种感受肯定和读者相去甚远——回味写作时的甘甜?为某个神来之笔而自豪?或者为某些牵强的说法而不安?……书是一种味道最奇特的食物,不同的人品味出的滋味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去读,也会产生巨大差异。如此说来,旧书是有些伤感的,因为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自己,而是与读者融为一体了——是作者的书,更是读者的书。
然而破旧正是书的自豪。试想,如果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一本书依然完好无损,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啊!一本书,从写出来就一直没有人爱读,这才真正是书的厄运,这样的书又何尝少呢?书越是破旧,说明它的价值实现得越是充分,至少在当时是滋养了很多人的。说来也有意思,作者通过撰写成书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书呢,则要通过被别人阅读甚至磨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眼下已经不再有人阅读,但书的作用发生在它应该发生的岁月里。这样一想,心里终于有些宽慰了——尽管自己现在为当初的稚嫩而惭愧,可是当初这些话可能真的起过作用,这还不行吗?
破旧的书之所以还能以书的姿态站立在书架上,正因为它曾经发挥过书的价值吧?为什么有些新书很快就被扔掉,而这些旧书一直跟随自己辗转?因为它已经在我的心里确立了书的地位,而不是装订在一起的一堆旧纸。人也一样,哪怕老到走不动路,只要曾经以人的形象影响过这个世界,依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会因为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被人当作废物。
2012.3.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