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熟悉事件
——以时空变化凸显生活的意义
哦,天哪!
最近不少学生来问作文写作的事情,经过了解和考查作文案例,发现有的学生不敢写现实生活,躲进远远的历史发几声感叹,或者编一些神奇鬼怪的事情来表达一点幽思;有的学生虽然也在写现实生活,但只是捕捉几个生活事例,或者截取几个生活镜头,缺少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作文没有多少思想价值,不能给读者以深层的触动,当然得到的评价就不会高。问他们为什么不面对现实、对现实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说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找不到有意义的主题。没有观点要表达,进而导致找不到现实生活中可写的素材,是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写的根本原因。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看法、从生活中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呢?多阅读、勤观察、增强体验和思考自然是很好的途径,但如何考量现实生活,如何用纵深的、开阔的眼界去评价生活现象,可能更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写作思维方式问题。
首先,要学会把现实生活放到时间维度去分析。时间是分为三个段落的,即过去、现在、将来。一个生活事件发生在现在,它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形态?过去有哪些因素是现在的因?今天的生活和将来是什么关系?这种追因和推果的纵向思考,往往让现实事件的性质、意义发生变化,进而在变化中显示出写作的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是一个生活事例,本身确实没有多少可写作的价值。但是,如果去推想摔跤的原因,其内涵就会丰富起来,可能是路面的问题,也可能是鞋子的问题,还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过去的哪些事件是引发摔跤的原因?这样思考,思路就变得相对开阔了。眼下摔了跤,会对后面产生什么影响?周围人的反应、自己的情绪和感悟……这样推想的结果同样会让思维变得深刻。写作中如果有了时间意识,就会有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比如说一块泥土,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成因,去推想发生在它身上的诸多事件,也可以去猜想它未来的走向和命运。人生、现实生活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只有放回时间中才能发现它的现实意义。
其次,要学会把个别事件放到空间维度去考量。空间的划分不像时间那样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是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放到不同空间中可以发现其不同的特征和内涵这种思考问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为了表述方便,我们不妨把空间粗略地分为自然空间和心理空间,自然空间就是地理位置上的转换,心理空间就是人的变化。比如说要表现一个人的某种品质,如果我们只是从某一个场景下加以描述,就很难看到人物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让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描述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这样人物就会变得立体化、多样性、多层面;同样的道理,当人物不变时,我们让不同的人来观察、感受,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前者转换的是自然空间,而后者转换的就是心理空间。
还是来看例子吧。前面我们提到的走路摔跤事件,如果边上没有其他人,摔跤的人是一种心理体验,如果边上站满了人(陌生或者熟悉的人),摔跤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是自然空间的转换。如果我们让周围的人对摔跤事件作出反应,不同的人表现肯定不同,有人同情,有人觉得好玩,有人漠不关心……这是心理空间的转换。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如果我们尝试着将它移入不同的空间,就会显示出很有意思甚至很有深度的内涵来。
时间和空间转换常常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只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情感和看法,也就会有很多可写的素材。当然,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可以是现实的转换,还可以是虚拟的转换。还是用摔跤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摔倒的时候身边没有其他人,我们就可以假设如果有很多人,这样摔跤引起的心理体验就会变得复杂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了;当然反过来又会有不同的效果。再比如说,把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奶奶扶起来,如果我们只是描述这一事件,至多能表现人的善良。可是如果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来加以处理,事件的内涵可能就会变得丰富起来——运用时间转换:这种事情在过去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赞同,但是在经历了那么多做好事却被污陷的事件以后,人们又会如何评价这种助人行为呢?运用空间转换:如果这位老奶奶摔倒在四野无人的乡间小路上,会发生什么后续事件?如果是摔倒在城市街头,会发生什么后续事件?如果是摔倒在异乡,又会引起什么波澜?在这一次次转换中,一个简单的小事就可能变成一只放大镜,把人情世态、个人心理揭示得生动而有深度。
从写作学角度来说,变换时间和空间,其实就是通过事件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凸显事件的内涵;变换可以让熟悉的生活事件变得“陌生化”起来,从而造成一种异文化的视角,于是就能发现很多单一的现实视角发现不了的内涵。众所周知,写作的时候,陌生的事件不好把握,熟悉的事件看不到特别之处,只有这种拉开一定距离的“陌生的熟悉”事件,才最有利于观察和写作。这就是变换时间和空间的写作心理学原理。
2012.3.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