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光写满信纸

(2011-12-21 07:48:25)
标签:

岁月有痕

情感

分类: 生活絮语

月光写满信纸 月光写满信纸
哦,天哪!

    今天是入冬以来难得的一个好天气。阳光穿过已经干枯的梧桐树叶,带着干燥的响声,让人仿佛又闻到了秋天的干草香。天上没有一丝云,空气纯净得像大雪过后挂在屋檐下的冰琉。有小鸟飞过吗?不记得了,我的心里快乐得就像小鸟见到了冬天里的太阳。
    怎么能不快乐呢?清早经过传达室,打开信箱,里面安安静静地放着一本书,是我大学老师胡健先生的散文集《美丽的濡湿》,扉页上是老师熟悉的笔迹的签名。胡老师的著作我已经收藏拜读了好多本了,主要是美学和写作学方面的,受益就不说了,至今那本《存在与语言》还天天放在包里背着,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但是这一本不同。《美丽的濡湿》是我读到的老师的第二本文学作品集,第一本是诗集《生命的湖》。读老师的著作,感受到的是他的智慧,而读老师的文学作品,体验的是老师对人生的理解、生命的感悟,仿佛就跟当年读书时那样和老师面对面坐着聊天,当年的校园、当年的同学、当年艰苦而充满乐趣的生活、当年的稚气和热情,一点一点地复活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不陌生,毕业二十年回母校聚会,老师说有一本散文集没有时间校对,我主动请缨拿来帮老师校对过。说是校对,实际是在用心地揣摩老师每一个词语、标点、每一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是在跟随老师的脚步走回过去,走向远方,走到我熟悉和不曾去过的大街小巷,结识很多我无缘认识的人。喜欢老师的语言。我一直很纳闷,一位理论工作者,怎么文学语言能够如此鲜活而不滞涩!孙德喜先生的序言点出了谜底:“他只是在觉得有话要说的时候,才让文字与才情从心底喷涌而出,畅达而自然,全无雕饰。”比较起来,我写的那些文字,常有“强扭的瓜”一样生涩和故作激动的夸张,实在羞愧得很。
    打开第一页,是老师自己的一首小诗:
    心是一棵生长的花树
    一辈子为你而开
    一朵  一朵  一朵

 

    拿起了笔
    却让月光
    写满信纸
    现在已经是深夜了,可惜今晚没有月光,但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位白皙的先生一个人坐在窗前的侧影,案头堆积着书卷,面前铺开平展的信笺——这是要给谁写信呢?不知道。他的文字是写给所有人的,只要你能读懂他信笺上的月光。
    拿到书以后,赶紧给老师发个短信,告知书已收到。老师回信说,说说你的感受,要真实的。那么,现在我还不能说得太多,因为两年前读的是电子稿,书和电子稿是不一样的,书有一种含蓄的香味儿,要慢慢咀嚼才行。一天琐事缠身,没得空闲阅读,但是大致翻阅了一下,因为校对时发现老师特别爱用省略号,被我删除了一些,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处理的。果然,那些省略号又回到了文中,特别是段落之尾。我知道,那些语段不能全部把老师想说的话容纳进去,老师的情绪还在文字之后延续着,没有那几个小黑点,仿佛一首交响乐突然煞尾,会让人感到突兀。老师是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的。写作要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感受,前几天我给一个学生讲作文,刚刚说过这样的话。
    说起来很有意思,前几天刚刚收到一位朋友的一本厚书,也是我曾校对过的,是关于教学的,虽然作者很谦逊,但是我还是觉得很了不起: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清晰地表述出来,是多么复杂的一项工作啊!细数起来,收到作者签名的赠书已经不少了,有老师辈的,也有朋友的。我喜欢把这些书放在最靠近书桌的书架上,抬起头便能看到书脊上熟悉的名字,仿佛也就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行踪、他们的思考,甚至从文字里能听到他们或喜或忧、或深沉或明快的声音,这样,就算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面前的信纸上也会写满月色了。
    今天是个好天气。有这些熟悉的书籍陪伴,每一天都应该像今天这样温暖。
                                                                   2011.1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