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建构的基础
——以古典诗词鉴赏为例
哦,天哪!
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媒介或氛围的触发而产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情感和态度的转变、思维和行为的拓展甚至重建。就学习来说,建构的内容可以分为学习目标的建构、学习动机的建构、学习行为的建构、学习结果的建构等几大方面;建构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基础确认、结构改变和结果形成三个步骤;从建构的方式分析,可以概括为扩充式建构(学习预期与学习目标一致的接纳式建构)、补偿式建构(学习目标超出学习预期而引发的补偿性建构)、逆反式建构(学习目标和已有经验、学习预期产生对立而引发的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建)等几大类型。
不论是对建构的内容的分析还是对建构的方式的归纳,有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即建构是以归类为前提的。所谓归类就是学习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精确、全面、有组织的分类,并将现有知识、经验、体验等纳入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归类分为窄归类和宽归类,前者倾向于运用精确的标准识别新的信息,并使新信息归入它应属的合适类别;而后者则运用模糊的标准,将新信息归入外延过宽的类别当中。
从归类运行的方式来看,首先是对已有信息的提炼,从中发现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归类标准;其次是根据信息的类别特征来确定新信息的类属,也就是寻找新信息与旧信息是否具有相同点;最后是确定新信息是纳入已有信息框架,还是对原有信息框架进行扩充。
比如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根据其题材大致分为送别诗、爱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行旅诗、咏物诗、咏史诗等几大类,只要我们能够归纳出各类诗词的基本特征,阅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某首诗词应属于哪一类,进而推测出它具备的一般特征,或者确定某首诗词为什么不能属于哪一类,从而发现它具有的新的特征。下面是对几类诗词基本特征的粗略描述:
1、送别诗
主要意象:文题(送、赠、别),柳、酒、歌、长亭短亭、灞桥、南浦
情感要点: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2、爱情诗
主要意象:鸿雁、双燕、鸳鸯、青鸟、红豆、桃花
情感要点:款款深情、绵绵思念、离愁别恨
3、边塞诗
主要意象:边关、玉门、羌笛、胡马、黄河、桑干、并州、阴山、长城、黄沙
情感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判
4、山水田园诗
主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春草秋叶、农家小景
情感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向往、厌恶污浊、隐逸情怀
5、行旅诗
主要意象:驿站古道、舟马征铎、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孤馆月色
情感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思乡思亲、孤独寂寞、归期遥遥
6、咏物诗
主要意象:松、竹、梅、兰、菊、蝉、蜂、鹤、雁
情感要点:清高孤傲、无畏无求、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7、咏史诗
主要意象:古迹、古人
情感要点: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难酬
在诗词鉴赏中,学生如果能从诗词的标题、意象、情感特点的方面判定某首诗词具备了哪些特征,就可以按照这类诗词的一般规律进行鉴赏,然后再找出其特别之处,鉴赏就不会毫无头绪,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题目里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它属于离别诗,它应该具备离别诗的一般特点,即先交待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环境等,以叙事的方式为下文张本;再表达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或者激励劝勉等情感。学生可以对照这样的特点分析哪些诗句属于铺叙,铺叙了什么内容,哪些诗句属于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在这样的对照中,可以找到这首诗具备的一般特征,而不同于一般离别诗的特点也就彰显出来了——它没有明显的抒情性语言,后半部分荡开笔墨去写景,写友人别后的环境:孤伶伶的风帆渐渐远离、变小,直到淡入碧蓝的天空。描绘的是一个动态之景,在意象“孤帆”淡出视线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友人无限的依恋之情——这是古代的帆船,要走多久才能从视野中消失啊!诗人就这样一个人站在江边眺望,眺望……当孤帆也望不到了,载船而去的长江忽然由背景转化为主体,暗示着诗人对朋友的情感也如这滔滔江水,一直追随友人向天边流去。诗歌化情为景,含而不露,余味无穷,体现了悠远的蕴藉之美。对李白这样的诗歌我们又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归类,即在离别诗中借景抒情一类,像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柳永的词《雨霖铃》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也属于这一类。
当然,上面举的例子只是从诗词的题材角度进行的归类,我们还可以从抒情方式角度归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从诗歌表达方式角度归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从描写方式角度归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工笔和白描)、从结构形式角度归类(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从修辞手法角度归类(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从艺术风格角度归类(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不同的归类标准适合解决不同的鉴赏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角度,总结不同的类属特征,以促进多方位的建构的形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建构的关键是对知识的归类,只要把旧知的类别特征弄清楚了,就可以把新知与旧知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用的是类比思维,而发现不同点用的则是对比思维。发现了相同点则以接纳的方式进行顺向建构(即扩充式建构),发现了不同点则以重建类别的方式建构(即逆反式建构)。用归类的方式促进学生建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推测新知应有的特征,或者发现新知具备的新特点,以此来消除学生面对某一学习任务茫然无措的认知障碍。
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归类促进学生的建构不仅仅可以用于诗词教学,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作文教学都可以用,比如对散文中材料与情感之间关系的归类、议论文中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归类、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归类、文言文中词语和句式等语法现象的归类、作文中素材的归类等等,都给对学生学习某类知识提供很大的帮助。再推而广之,所有知识的学习,无一不是建立在归类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类别特征,确定新旧知识之间的类属关系,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通百的目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构建起高效课堂。
2011.12.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