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糊涂的美

(2011-12-01 16:38:13)
标签:

读书心得

文化

分类: 教学思考

糊涂的美 糊涂的美
哦,天哪!

    读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事物由于自己不觉悟而悄然错过,实在是可惜;还有一些其实不能算作美的事物却被当作美来欣赏,更加可叹。
    谁能想到生活中常见的螺旋形图案竟是由鸟纹演化而来,而波浪形曲线竟是由蛙纹演变出来的呢?即便我们知道很多图案都是由动物简化、演变来的,又怎么会知道螺旋形图案与日崇拜(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有关,而波浪形图案与月崇拜(月亮里有蟾蜍大多数人是知道的)相联系呢?我们只知道那些图案很好看,却不知道其中还隐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不知道祖先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暗藏了喜欢这些图案的因子。推而广之,为什么人们喜欢这种声音而讨厌那种声音?为什么有人喜欢这种色彩而不喜欢别的色彩?其中可能都隐含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而由于美从远古演化至今日,都发生了形变和抽象,我们已经无法理解这些现象了,以为这只是个人的偏好,孰不知这种偏好却随着生命一同在“遗传”和“变异”着,它们和人类一样是有祖先的。
    古代的一些实物图形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抽象化,最终成为我们理解或者不理解的符号,汉字应当最具代表性,而这些符号我们只继承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却把它们的美学意义弄丢了。书法是艺术,书法作品是我们的审美对象,而印刷的文字大多不具备审美价值,所以对联我们喜欢手写的,印刷的就只剩下符号意义了,很难进入审美范畴。很多人不理解具象与抽象的区别,写作的时候喜欢用一些概念性语言,而不作细腻的描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大家不爱读,就是因为概念性的语言不能激活人们最根本的想象和联想,读者无法介入到作品之中,享受不到二次创作的乐趣。我曾经把写作语言分为“概念化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想表达的就是不同的语言刺激产生的不同效果——概念化语言传达的是意思,是需要别人理解的,而个性化语言传递的是形象,是等待别人来感受的。美在感受而非理解,所以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而公文只是语言信息。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美就要从我们所写的文章里消失了。
    拿生活中的广告来说吧,很多广告只是想方设法让人们记住它介绍的产品,却未必能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因为它只传递了产品信息,未能从受众欣赏的角度去激活人的深层次需求。而有些广告则关注了画面之美、音效之美、人情之美、情趣之美,让人乐于接受。同样的道理,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只想着把作品表达的意思告诉学生,尽管也贴了很多“美”的标签,却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学生深层的欣赏需求,没有带着学生走进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语言和形象,享受不到二次创作的欣然与陶然。审美是个性化行为,没有人可以替代,因此很多教师上课时口若悬河,学生却无动于衷。
    美在大多情况下是无法解说的,你认为某个东西很美,滔滔不绝地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可是别人可能根本就不喜欢,说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导欣赏只要提醒就可以了,欣赏美是欣赏者的事。好的导游不会只想着卖弄自己的口才,而会更关注对游客的提示,“看,那座山崖多么奇特”。如果一个导游把每一个景点都详详细细地描述一番,恐怕所有的游客都会被吓跑。教文学作品也一样,我们只要提示学生什么地方有美就够了,学生自己会凭自己的感觉去欣赏,唠唠叨叨地肢解作品,那还是作者的作品、还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吗?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发现不了作品中的美,那就让美潜着吧,美被发现是需要机缘的,它跟人的情感、心理、年龄、身体状况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要不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呢?
    美感美感,美被发现只是一种感受,有时它和爱很相似,有点糊里糊涂的,谁能把一个事物的美解释清楚呢?
                                                                        2011.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