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需要:语言鉴赏的前提
——《绿》课例分析
哦,天哪!
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欣赏语言、运用语言,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论用什么方法,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必须解决,就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下面先看看朱自清的《绿》的一个教学课例,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语言鉴赏的标准。
一、教学导入
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二、导读课文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注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板书生字词,教师强调读音和写法。
[这两个小环节不复杂,但是却体现了模块教学的特征:第一项任务是自学,第二项任务是展示。]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觉?
[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但是这种设问太笼统,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不如改成:你喜欢这篇散文吗?说说你的理由。课堂设问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感到为难,而是让学生能够回答,并从问答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因此老师提出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解答的可能性。]
(4)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惊诧”。教师追问“惊诧”的含义,换成“惊慌”、“惊奇”行不行。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准确理解“惊诧”很重要,教师用了变式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会“惊诧”的内涵。]
2.跳读课文,欣赏语句
(1)老师明确欣赏语句的基本思路:本句运用了
(手法、修辞),生动形象地
(语句表达的内容),表达了作者
(感情、观点)。
[这种指导方式可能缺乏生成性,但是对不知如何欣赏语言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待学生初步掌握语言鉴赏的方法后,可以放开一些。]
(2)学生阅读课文,寻找喜欢的语句,并在班级展示鉴赏的结果。(6人次)
(3)教师鉴赏“那溅着的水花……”一句,并要求学生齐读两遍。教师质疑,对于这样的语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再次试读。
[上面的三个小环节又是一个模块,即鉴赏语句,分为方法指导、自学展示、朗读点拨三个步骤完成。]
3.品读课文,鉴赏语段
(1)试概括“绿的特征”,画出描写梅雨潭的优美语段。学生找出“醉人”、“奇异”两个关键词,并标出相应的语段。
(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语段的理解。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语段所描写的“绿”的特点。
(3)同桌讨论: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这个语段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梅雨潭绿的什么特点?对比手法。
4.仿句练习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1)教师讲解仿句的要求:句式相近、手法相同、情感一致。
(2)学生展示仿写的句子。(2人)
(3)教师引导学生从“女儿绿”中感受绿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的定位是对《绿》的语言加以鉴赏和学习,从字词到句子,再到语段,应该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层次是很清晰的,对语句鉴赏的方法指导、语段鉴赏要点的引领也比较好,而且把自学、展示、点拨、运用等模块运用得相当精熟。当然,这一课还可以从构图、抒情等很多角度进行设计,但不论是什么角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关键。
但是,课听结束以后心里老是有一个疑问盘旋着:我们认为《绿》的语言好的理由是什么?我觉得如果不给学生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建构起语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众所周知,语言和铲刀、斧头一样是一种工具,它们本身无所谓优劣,只有在具体的工作中使用时才能见出合适不合适、见出优劣。因此,在品赏语言的时候,必须追问“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也就是这样的语言是如何有效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这才能让学生明白语言优劣的标准。
下面我们以孙犁的《荷花淀》为例,来说说语言优劣的标准问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这两小节是小说开头部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秋景图。为什么说这些语言优美呢?一是这些语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个图景正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二是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更深的用意——如此祥和、宁静的生活即将被敌人的枪炮打破,在这里生活的儿女怎么可能不起来保卫呢?环境描写对小说表达主题形成了强力支撑,这样的语言当然是好的。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这是水生从区小队开会回来以后和媳妇说的话中的一段。粗略一看,这几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几句话里方言土语(头里、拖尾巴)和“官话”(公推、代表、开明)相夹杂。这样的语言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土生土长的青年、游击组长。这样的语言既反映了水生朴实的一面,又反映了他在组织的教育下逐渐进步的成长过程。能够准确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也是好的语言。同样的情况还有几位妇女的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一组简洁的对话,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每个女人的个性和心理,是大家公认的好语言。
“怎么了,你?”
“出来吧,你们!”
这两个倒装句,准确地反映了特定情景下人物的心情,前者体现了妻子对表现异常的丈夫的关切,后者表达了丈夫对遭遇敌人的妻子的疼爱与气恼。这样的语言很耐人咀嚼,是真正的好语言。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优劣是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要想判断语言的优劣,首先要弄清作者、作品的表达需要。如果上面的课例能够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来分析语言,可能会让学生真正明白应该如何鉴赏作品的语言,而且课的厚度、深度也会得到加强。
2011.1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