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啊,你在哪里

标签:
作文教学教育 |
分类: 写作探路 |
哦,天哪!
灵感啊,你在哪里(学生版)
哦,天哪!
一次,有位老师来听我们班的作文课,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精神,我们老师讲评完上次作文后,说:“作文写作方法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种,也练了很多次,可是上次作文整体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我相信同学们的智慧和灵气,所以对你们一直充满期待。”说完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期待”两个字,又说:“这就是本次习作的话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一个写作提纲:①“期待”什么?②为什么“期待”?③“期待”的意义是什么?老师说:“文章的框架已经明确了,下面大家开始写作。”
课堂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或抱头或托腮或凝目,都进入了积极的运思状态。大约过了有五六分钟吧,后排一位同学发出了一声长叹,“唉--”紧跟着是一片短叹,“唉!”老师从书本里抬起头来问:“怎么了?为什么都在叹气?”“老师,没有灵感啊!”同学们的回答声东倒西歪,但表达的心声却空前一致:思维短路,文章写不下去。我觉得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我们一些有效的启发和帮助,总不能让大家这样干耗着吧。可老师笑笑说:“柴可夫斯说过,‘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说完又低下头去钻研他的教材去了。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同学们有的切切私语,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伏案冥想……
我也在思考:灵感肯定和勤奋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知识的丰厚积累、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等等,都是展开联想、获得灵感的基础,但是勤奋是否一定能得到灵感的青睐?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卢延让也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功夫在文外,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写作的成功经验。但是写作中也不乏虽然勤奋却一时无法找到灵感的例子,卢延让在《苦吟》中还说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呢,可见灵感有时靠勤奋是请不来的。如果老师不把寻找灵感的路子指给我们,我们不是真的只能坐等灵感的光顾了?难道灵感这东西真的如此玄妙,不肯露面时永远无法捕捉?
正在大家无可奈何之际,听课老师走到讲台前和我们老师小声交谈了一阵,原来他想执教作文课的后半部分。他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张纸条,请组长统计一下同学们面对“期待”这个话题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思考。两分钟后,各小组开始汇报,汇报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合适的切入点,不知如何下手。
②没有自己满意的写作材料。
③不知道通过这个话题可以表达什么主题。
听课老师说:“要想找到灵感的藏身之处,我们必须先找到联想的‘原点’,也就是从话题中选择自己文章的写作角度,这就是文章的立意。大家可以从原点出发展开联想,对原点进行细化,确定每个语义群的生成角度,理清各语义群之间的思维逻辑。我们就以‘期待’作为原点,一起去寻找写作的灵感,看能不能从中总结出寻找灵感的方法。”
听说灵感也能找到,而且可能弄清寻找灵感的方法,大家顿时来了精神。
老师问:“刚才列出的提纲第一条就是‘期待’什么,请讨论一下:你们期待什么?或者你们身上承载着怎样的‘期待’?”抛开写作的精神压力,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期待考上大学,有的说期待今天中午吃一顿清蒸鱼;有的说身上背着父母的期待,有的说肩负着老师的期待……一时间课堂上欢声笑语。
老师从众多的回答中选择一个作为例子,对我们进行引导:“刚才有同学说期待一份宁静,能说说原因吗?”老师明确了思考方向,大家的话题很快集中起来,有的说生活环境太嘈杂,让人心烦;有的说现在社会太浮躁,做什么都静不下来;有的说自己心里天天慌慌的,唯恐忘了什么事没做;有的说社会对人的要求太高了,什么都要优秀,让人手足无措……
老师又问:“那么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同学们似乎忘了是在学习写作,倒像在探讨人生问题。有的说希望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不追求物质条件,不追逐名利;有的说人际关系要坦诚一些,不玩阴的,不藏着掖着;有的说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好一项工作就行,不要今天做这个明天又想做那个;还有的描述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
老师接着问:“你们说,这些能实现吗?”又是一阵七嘴八舌,但认为能实现的人占多数。
老师说:“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大家先是沉默,慢慢开始有人发言,有的要改变社会,有的要提高周围人的素质,有的说应该首先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
老师总结说:“刚才大家各抒己见,看来对这个话题不是无话可说嘛。其实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即找到了自己思维的起点,理清了思维过程。下面我们再来尝试第二个任务:用一个关键词把自己思考的起点确定好,然后把自己思考的过程清理一下,记录下来。” 只要用词语标识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很容易,同学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老师让几个同学板演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又给我们布置了第三个任务:“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把自己刚才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这个话题对我们而言有点太宽泛,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老师似乎看出我们有些为难,提示说:“表达一种思想或者感情,常用的方法有‘托物言志’,就是借对某个事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借景抒情’,就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和需要,勾画一幅或几幅画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在画面里;第三种是‘寓情于事’,也就是写一个或几个事件,让这些事件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大家想一想,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围绕这个方向,大家又展开了交流和争论,感觉得到大家渐渐进入了构思和写作状态。老师也不再说话,只是缓缓地走过每个同学身边,不时俯下身子和几个同学交流几句。
半个小时以后,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草稿。老师打开幻灯片给我们总结寻找灵感的方法:
同学们,灵感确实是一个捉摸不定的精灵,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明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思维活动规律,灵感还是很愿意光顾我们这些勤奋的小蜜蜂的。下面我来帮大家整理一下写作的构思过程和寻找灵感的方法。
话题作文的构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一是确定文章的切入角度和整体框架,二是明确作文的生成方式,三是寻找承载主题的素材。写作跟远行很相似,当发车的方向、班次、时间明确了,车站里乱纷纷的乘客便自然而然地各归其位了。文章的主题是大方向,文章的框架是发车班次,它们明确了,写作素材也就有了取舍标准,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自然在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人们给灵感下的定义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从写作角度看,灵感其实就是思想感情与素材的碰撞。有了明确的思想感情,再找到合适的素材,一篇文章就比较容易组织了。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到思想感情和写作素材,并使二者产生碰撞呢?
一是整理“联想流”。联想对于写作的意义非常之大,而联想的运行并不是像图片一样静止的,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由此及彼,再由彼及彼,这就是联想的“流动性”特征。一连串的联想内容就是“联想流”。构思的时候只要把联想到的内容(不管是否有用)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题目和立意回头去增删修改,保留最符合题意、最有创意的三四个联想节点,文章的主题和段落大意就确定了,而这些关键词就是生成文章的“种子”。咱们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启动联想,使联想的内容形成联想流,为选定全文和各个语义群的“种子”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构思路径。一旦主题确定了,各层大意明确了,就应该考虑如何使之得到具体表达。大家对于主题表达的方式往往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思路打不开。即使有了一些思路也总是兴之所至,对文章的走向没有自觉的把握,对自己拥有的素材没有类属意识,很难将思想感情与素材联系到一起。而散文的主要结构方式无非就是写景、状物、叙事,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主题就有了附着的方向,寻找起素材来也就相对容易了。这项工作老师带着大家做了,但是同学们要认识到,如果没有老师提供的帮助,如果作文题目换了,自己该怎么办。因此要从写作的思维方式角度理解老师的指导,以后遇到其它作文题目,依然可以按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事的思路进行构思和寻找素材。
三是归类丰富的积累。丰厚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展开联想形成联想流的前提。因此,当思路受阻时,想想自己读过的文章,想想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想想曾经看过的风景,这些都可能是把思想感情与素材形成联系的触媒。有人说“所谓天才,就是能够把别人联系不起来的事物联系起来”,只有学会广泛联系,才有可能快速找到写作的灵感。而我们在写作时能否将思想感悟和素材联系起来、能建立多宽多深的联系、调整联系方式的灵活程度如何,又不仅仅是积累的问题,还有一个积累的序列性问题,图书馆的书籍、中药铺的药材那么多,管理员和药剂师却能准确无误地找到所要的东西,是因为对书籍、药材进行了归类,建立了索引。因此,对所学知识和生活积累进行类型化,是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灵感的重要方法。老师们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大家开展的类型阅读或者主题阅读,就是帮助大家归类写作素材的一种训练策略。大家今后要用心体会期中的道理。
这堂由两位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听课老师最后的几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让我不再畏惧写作,也不再拿灵感作为借口拖延写作:“同学们,灵感在哪里?灵感在丰富的积累中,在灵活的联想里,在思想感情与写作素材碰撞出的火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