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文变形”作文教学例说

(2011-10-10 21:08:58)
标签: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范文变形”作文教学例说 “范文变形”作文教学例说

哦,天哪!

  通过分析经典范文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构思水平,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作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范文作文教学法”。这种作文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师讲解写作知识有本可依、不会落空,还可以通过文本阅读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通过模仿范文的构思方式而生成自己的作文。其不足之处是,笼统的阅读学生很难体会出范文的精妙之处,学生以仰视的心态阅读容易产生心理闭锁,生成思维打不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果能够对“范文作文教学法”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精细化、可操作化,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而不足
得以消减,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会成为教师便于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教学范式之一。对范文进行适当的变形,以提高学生对范文的感知层次,使学生的阅读更加靠近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思想和情感历程,不失为帮助学生外显个人生活体验,在模仿中生成作文的有效尝试。
  一、范文的解析
  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解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范文的感受,发现范文的特点。解析后的范文可以用于学生
对写作进行体验与训练。范文解析不是阅读意义上的分析,而是基于写作训练的感受与认知。具体来说,范文解析应完成以下几方面任务:
  1.目的化:根据训练意图选择合适的范文;分析过程中要突显范本某方面特质,避免面面俱到、囫囵
吞枣。
  2.操作化:根据范文构成元素的类属,将范本切割成一个个可以品味、组合、增减的部件。
  3.关系化:将范文的部件进行重新组装,以发现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训练要点在整体中的作
用。
  4.变式化:通过更改范文中的某个部件,观察范本发生的变化,从而体验某种写作元素对于范文整体的作用。
  下面以《谈骨气》为例,具体说明范文解析的角度和意义。
  选择这篇议论文作为范文的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体验议论文写作中对论点进行“阐释”的作用,
二是让学生理解作为论据的事例选择的典型性。
  1.关于“阐释”的解析
    一篇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三大要素,其中论点是文章的观点,论据是使观点得到读者认
同的支撑性材料,论证过程就是组织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过程与方法。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这三大要素、特别是文章的论点呢?吴晗的《谈骨气》给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文章开头便提出了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是这个观点很笼统,很难证明。为此,作者
对论点进行了“阐释”,即使论点具体化、条目化,文章紧接着说“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经过这样的阐释以后,论点被分解为三个方面,就更加具体了,论证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分解、说明中心论点,使之更具体、便于证明就是阐释的作用。如果没有这几句阐释性的语言,我们该如何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呢?此处可以让学生删除阐释性语句,尝试对论点进行证明,再和原文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列出几个内容比较宽泛的论点让学生进行“阐释”练习,体验阐释对于议论文的意义,如:
“绿色生活”、“品味时尚”、“拒绝平庸”等等。可以让学生不作阐释先列出证明提纲,然后加以阐释,再列出论证提纲。
    2.关于“论据典型性”的解析
    先让学生找出《谈骨气》中选用的论据,用短语加以概括,如文天祥抗元、乞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斥敌。再让学生分析三个事例和阐释部分的对应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三个事例依次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份、故事的年代等角度加以分析,便可以发现三个人物中有富贵的达官、有贫贱的乞丐、有坚贞的文人,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三个事例的“知名度”也相当高,稍微具备一些文史知识的人大都了解,具有很高的共识性;事例的组织顺序和开头孟子的话相对应,又大致符合由古到今的顺序,具有较强的时序性。由此可见论据的典型性应该从多角度加以分析,这样才能避免偶然性和个别性。
    此处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更换事例或打乱范文的顺序,比较论证效果的差异,然后再揭示文章组织的逻
辑性和事例选择的典型性。
    最后以上面所选的论点为例,指导学生进行论据选择和组织训练。
  二、体验文章的生成过程
    写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写作知识,而在于学生体悟到了什么样的写作经验。因此,让
学生在范文的启发下,感悟如何写才能写出好文章,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验文章的生成过程:
  1.明确生成的方式
    不论是创作还是写作,文章的生成过程无非有两种方式,即从材料中发现观点和带着观点寻找材料。
作家创作以前一种为主,而学生的习作则以后一种为主。上学生了解自己的作文究竟是以哪种方式生成,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自己的运思过程。
  (1)由材料生成文章,即在日常生活中,受一些生活现象的触动或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事例产生了
看法,由此而产生写作冲动,并从中提炼观点,演绎成文。
  (2)由观点生成文章,即受到命题作文的指令或者已有一个想法要表达而产生写作冲动,并根据
主题表达的需要,寻找承载主题的材料,形成完整的文章。
    第一种生成方式要特别注意文章主题的确定性,防止泛泛地叙事或者主题游走不定;第二种生成方式则
要学会先分解观点使之细化,再把细化后的小观点与具体的素材融合,防止出现脱离现实而空发感慨、观点和材料不能有机结合等现象。
  2.细化生成的内容
    不论由哪种方式生成的文章,起初都是粗略的,甚至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或想法,要想形成完整的文
章,必须对这个印象、想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文章的框架,然后再对这个框架进行具体的充实,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具备可读性和启发性,而这两者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1)根据框架逐步添加文章元素。如果所写的是叙事类文章,要明确总体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从哪
几个方面展开,这就是文章的框架。为了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使文章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还必须对这个框架加以充实。首先要适当添加描写内容(主要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细化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内容等等;人物描写可以细化到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具体的描写内容。只有有了生动、细腻的描写,一篇叙事文章才能具体、立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次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添加抒情和议论性内容,对叙事、描写的内容加以提升,提炼材料元素的表意核心,从而达到增加文章感染力、启发性的目的。
  (2)根据中心话题分解出各个角度的关键词。如果所写的是议论文,则必须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
形成几个并列、层进或对照式板块,而各板块必须有明确的关键词引领,形成分论点,然后再组织材料对各个分论点进行阐述、论证。
  3.明确生成的主旨
    文章构思完成以后,必须回头对形成的写作思路加以反思,重点是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确认,审视文章
表达的主题是否明确、集中、深刻,各生成板块之间表意指向是否明确、统一、和总论点高度一致。其次还要梳理生成的板块之间的逻辑顺序,看主题的展开是否有序。
  4.评价文章的美感
    文章完成后,要进行自我审美评价,对不合适的地方加以修改,以使文章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文
章进行自我审美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看文章创设的意境与主题之间是否和谐;
  (2)看文章结构是否匀称而有创新;
  (3)看文章语言组织是否清晰、是否有张力。
  下面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阐述一下文章生成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问题。
    这篇散文的事件非常简单,就是写一家人在春天里一次散步的经历,如果说有一点曲折,也就是散步线路上出现的一点分歧,别无其他。但是这篇文章为什么如此感人呢?主要得益于作者对事件的扩充与挖掘。我们可以按照生成内容的类别加以解析:
    文中描写类内容是相当简约的,几乎没有渲染的成分,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与人生感悟却十分深沉、深刻。
    1.人物描写
    (1)动作描写:“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2)语言描写:“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说:‘走大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3)肖像描写:“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4)心理描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环境描写
    (1)散步的背景:“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散步过程所见:“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者用这些文章元素给读者勾画了一个细腻的生活场景,从内容上看其实是很单薄的。但是作者的内心是充沛的,对生命更替的感慨、对母亲日渐衰老而自己无能为力的的伤感、对家庭的细心呵护、对一代一代人兴衰的感悟,全部浓缩在短短的文字中。

    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删除其中任意一个描写,感受文章发生的变化,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文章解析结束后,让学生以《散步》为题进行同题重构:先搭建事件梗概,然后逐步增添相关元素,体验增添元素前后文章的变化。
    很多学生常说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像文中写的散步的经历总会有吧,为什么没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主要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粗糙,对生命的理解没有深度。一旦理解了这个道理,作文的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一次作文训练选择的范文不能多,一到两篇就够了,解析、训练的角度要单一,不能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也没落实到位。
                                                        2011.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