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性问题落实的方法例说
哦,天哪!
语文作为一门融知识、技能、思维、思想、情感、艺术、美学等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落实一些知识性问题是必然的,诸如字音、字形、字义、文学和文化常识等等。这些知识性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多停留在“知道”层面,没有多少思维含量,挖掘思想和情感因素、美学价值比较困难,教学容易陷入机械枯燥的泥潭,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让知识性问题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生本化、活动化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位,即这类问题有多少可挖掘的内涵,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式解决这类问题,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像字音,除了联系生活可以挖掘一些趣味性成分,其它则纯粹属于记忆性内容;字形可挖掘的兴趣点相对多一些,除了联系生活,还可以从字的结构和含义之间的关系来挖掘。字义主要是指字在词语(包括成语和俗语)、语句中的含义,除了词语的使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还可以利用语境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学习内涵。看两个例子:
故事一:古代有兄弟三人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三人决定一问前程。结果算命先生只对他们竖起一根手指,什么也没说,却收了他们十两银子。兄弟三人走后,徒弟问:师傅,你竖一根手指什么意思呢?
故事二:古代有位考生进京赶考,因为那时没有照片,接待人员只好用文字记录考生的大致情况,这位考生的记录是“面白,微须”,就是长得很白皙,稍微有点胡子。结果这位考生晚上沐浴,把胡子给剃了。第二天进场考试时考官不让进,说记录的是“微须”,现在没有胡子。这位考生很聪明,说:大人,“微”就是没有的意思啊,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可以为证。考官一听火了,说:照你这样说,“孔子微服过宋”就是光着屁股在宋国大街上走啰!
这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解决一词多义现象。第一个例子其实是解释“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让学生试作解释后,可以告诉师傅的回答,“师傅说:如果他们考中一个,就是只考中一个的意思;如果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个考不中的意思;如果都考中,就是一个都不落榜的意思;如果都考不中,就是一个也考不中的意思。”第二个例子解释的是文言文中“微”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是否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是否在接受过程中产生情感和态度的增值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生本化”就落实到教学行为中了。
下面再说说“活动化”。如果一类内容没有什么附加内涵好挖掘,或者一时没有合适的资料来附着这些知识,就必须依靠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增加课堂的魅力了。比如说语音知识的讲解吧,完全没有必要先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去判断其余答案错误的原因;我们把相关内容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然后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就可以了,或者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给一些自学时间,然后组织抢答比赛效果也会比较好。这些活动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增强记忆效果。当然,“活动化”是以“生本化”为基础的,只有老师真心为学生着想,才可能设计出有趣、有效的课堂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化”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和小结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可能会在活动中迷失了课堂的目的,偏离了课堂目标。比如说,讲解语音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先总结日常语言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如系统性语音错误(前后鼻音混淆、平舌翘舌缺失、n-l和f-h不分等)、多音字、俗读易错字、形近字等,然后让学生对照归因。讲解词语使用问题时,要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语境,待学生活动结束以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的依据,即语素分析、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词义轻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个体与集合等。
总之,只要教师处处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不论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如何,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应该说,“生本化”是所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基础。
2011.9.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