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创作意图导读

(2011-09-05 23:07:21)
标签:

教研随笔

文化

分类: 教学思考

《西游记》创作意图导读 《西游记》创作意图导读
哦,天哪!

    《西游记》是古代经典名著中很受青少年喜爱的神话小说,正因为是神话小说,与现实生活有了一层障眼的奇幻色彩,所以从中究竟能读出什么,却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里设计几条导读提示,以开阔青少年阅读视野,提高对经典阅读的思考水平。
    1.齐天大圣为什么要大闹天宫?
    齐天大圣是民间的“草头王”,按道理是不关天庭事的,可是他在民间屡屡制造事端,弄得玉帝下派的地方官不得安宁。消息传到玉帝那儿,让这位天上天下的主宰大为恐慌:这猴头,莫非要与俺一争高低?于是先是招安,也就是怀柔政策,结果招而不安,只好采取强制手段。因此,大闹天宫,实际就是农民起义,这和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是一脉相承的。
    2.最终是谁收服了孙悟空?为什么?
    玉帝虽然多次用计打败孙悟空,但是却无法收服他,反而使他的本领越来越强大,最终由如来佛收服了他。为什么玉帝做不到的事情却由如来佛做到了呢?如果说大闹天宫表现的是政治斗争,这里反映的则是文化之争。玉帝是中国的神,源自道教文化,那个太上老君就是民间的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师李聃;而如来佛则是佛教文化的核心人物,是泊来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总是由接触到抵触,再由抵触到融合。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本土立足,总是有其先进性的,如来佛收服孙悟空,正反映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3.为什么要让一个不听话的孙猴子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谁都知道孙悟空的本事大,让他保护唐僧取经可谓用人所长,也就是说连如来佛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孙悟空的本领。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行程前行,孙悟空变得越来越听话了,除了到天庭或者南海搬救兵偶尔露出顽皮的本性,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知礼守法的出家人,当年的“革命”斗志已经转移到战胜妖魔鬼怪方面了——人的成长不是如此吗?叛逆的时候总是和父母作对,可是年龄越大越听话。历史的发展不是如此吗?归顺了朝廷的起义者往往成为镇压其他义军的急先锋。磨砺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人情世故的磨砺会让人更在意情感,凡尘琐事的磨砺会让人忘记最初的志向——这是精神统治的策略。
    4.孙悟空无力收服的妖魔有哪些?它们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西游记》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憋气,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孙大圣仿佛成了一只病猫,谁都打不过了,唯一的长处就是跑得快,能够搬来救兵。是不是孙悟空的本领衰落了?好像不是。他打不过妖怪是因为妖怪太强大了,它们不是这个仙人的座骑,就是那位菩萨的宠物,至少也是偷了神仙家灯油吃的老鼠。表面上看这样写是为了增加取经的难度,体现孙悟空师徒意志,实际上是不是暗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原谅?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那些豪奴为非作歹并非主人的故意,充其量是主人失察而已。或者是作者更加隐晦的讽刺?天下多事,并非百姓不安分守己,恰恰是那些神仙们无事生非。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乱世英雄的人格和心机,老百姓选择明主的艰难;《水浒传》揭示的是官逼民反,草莽英雄的处世之道;《红楼梦》表现的是侯门恩怨,上层社会的是非悲欢。《西游记》则从政治、文化、权术等层面演绎了一个令人欢喜令人忧的特殊社会场景。
                                                                   2011.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