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个性化平台上的教育均衡
哦,天哪!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教育均衡高度概括的解释,他第一次给我们提出了接受教育不应该有身份的限制。时隔两千余年,社会再一次提出教育均衡化问题,引发了民众对教育理解的觉醒。
一、关于教育均衡化的探索
为了追寻现代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化,教育界展开了广泛地讨论和尝试。
1.
办学条件均衡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摆在教育者的面前,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热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在教育硬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不同教育环境下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之间的不平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调整,加大对办学条件落后地区、学校的硬件投入,实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办学条件太差的学校,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推动县区范围内学校硬件均衡。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不均衡的问题,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然摆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面前——硬件条件的改善并不能彻底提升一些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因为硬件只是工具、手段,而使用这些工具、手段的人的因素才是导致教育不均衡的关键,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2.师资队伍均衡化。为了推进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一些地区进行了教师队伍的再分配,通过教师公开招聘、轮岗交流、支教等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流动,帮助师资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实践中发现,优秀的教师进入薄弱学校以后并不能完全改变学校的教育状况,由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人文风气、教师心理等原因,使得调入教师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反而有被原学校同化的倾向,由热情帮助渐渐变得无所作为。为了改变由于制度、校风等原因造成了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一些地区实行了教干支教、薄弱学校接受优质学校托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薄弱学校的教育环境。但是长期的问题积淀,社会、家长对薄弱学校信任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生源流失、周边教育环境整体恶化,依然制约着薄弱学校的的规模化发展和快速崛起。
3.生源的均衡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学生的发展水平,而大面积的择优录取、学生择校,导致陷入困境的学校无力自拔。为了促进生源的相对稳定与均衡,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禁止跨区域招生、限制学生择校等措施。然而,这一措施导致的结果是,家庭、户口提前向优质教育区域的迁移,由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条件的不同,使得优势家庭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而弱势群体只能接受低水平教育,连基本的“有教无类”都无法保证。
什么才是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如何才能让长期以来形成的薄弱学校重新产生教育魅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吸引力?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关于个性化办学的探索
经过反复调查、讨论和理论求索,我们发现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关键,除了应试教育在家长、社会上留下的深远心理影响外,学校自身把应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缺乏个性内涵,是学校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调查对比中发现,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如以兴趣为出发点的英语、书法、围棋、舞蹈等兴趣班,他们教学的立足点并非应试,却因为有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占有很大的市场,这说明家长对教育的追求并非简单的分数,而更看重孩子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从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即便是应试也将以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办学个性化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力求通过多元教育文化的构建,使学校在特色教育方面显示出各自的优势和生命力。
1.师资建设的个性化
对教师采取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训制度。合格型教师:以新分配教师为主,重点开展教学环节、学科知识和技能、课堂要素的分析与运用水平的培训,使之胜任本学科的教学。骨干型教师:以中级职称教师为主,重点提升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能力,使之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胜任本学科的循环教学。研究型教师: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重点提炼对于本学科的教学见解,开展教学讲座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打造鲜明的教学风格,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研讨课和校本课程。专家型教师:以特级教师为核心的名、特、优教师团队,开展学科科研活动,规划学校和全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出适合区情的教学理念、改进学校和全区教学的有效途径、带领本学科教师研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
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教师培养途径。运作学科研训基地,开展教学技能普及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启动名师工作室,提升名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辐射力;开展业务比赛活动,不断发现新的培养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名师和骨干教师梯队;推进精细化课堂教学研究,打造课堂教学能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试行网络单项教学技能评比,遴选教学特长教师,促进教师个性化自主发展。
加大对教学水平偏低教师的调查,制定专项培训方案,努力改变这些教师长期得不到关注的状况,推动区域内教学内涵式均衡发展。
2.德育工作的个性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个性化主要应该体现在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上,而德育工作的最高形式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有人说最成功的德育,就是在孩子的身上打上学校的烙印,在毫无标识的条件下,老师能够从一群孩子中认出哪些孩子是哪所学校的。
德育的渠道是丰富多彩的,但从关系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应该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学习的关系等等。德育开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是指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软管理则指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硬管理要体现民主精神,即引导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检查与考核;软管理要体现参与意识,即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有利于广大学生的参与,活动不是部分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道德水准。
3.教学工作的个性化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两因素造成的,一是早期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为此,大力推进早期教育,在各乡街开办以公立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体系,创办以学校为核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逐步完善区域幼教、小学、中学办学体制,形成稳定的区域办学格局,以此保证生源的相对稳定、学段教学的衔接、校际教研的立体式开展,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国家级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发,是学校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提倡学科与校本资源的结合、学段教学要点的衔接、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此凸显学校特点和学生综合性探究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间产生质量差异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变农村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一方面,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平台、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宣传单等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推进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关注,把课前自学与质疑、课堂展示与交流、课后复习与作业全部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视野,强调开展基于学生基础的问题化教学。
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建构“教师—学校—教研室”三个层级的质量监控网络,使整个监控网络覆盖了学、教、管三个方面内容,且每个层级的监控指标各有侧重,使整个监控网络疏而不漏、密而不叠,每个项目都有人管,每个层级管的角度不相重复。
网络层级
|
监控人
|
一类监控指标
|
二类监控指标
|
三类监控指标
|
第一层级
|
教 师
|
学生学习态度、方式、即时性效果
|
学生学习条件、学习资源
|
教师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反思
|
第二层级
|
学 校
|
教师的工作状态、能力、效果
|
学生学习条件、阶段性状态和效果
|
学校管理制度、措施、活动的设计与反思
|
第三层级
|
教研室
|
学校制度建设、发展思路、管理行为和成效
|
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
|
学生阶段和长效学习效果
|
在教学质量评价上,除了采用常模评价教学的各项指标外,强化了“相对增长率”指标,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评价中获得改进教学工作的动力。
在物质与人力因素相对均衡的前提下,教育科研是改变薄弱学校的根本途径。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倡导“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引导广大教师系统地研究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倡导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所谓最佳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个性化教育正是在多元智能基础上推动区域教育寻求“最适合的”发展途径的指导思想,是解决薄弱地区、学校教育瓶颈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真正能够实现教育均衡的出路所在。
2011.7.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