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生命的厚度
哦,天哪!
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学生的心绪也更加显得烦躁。是不是要上一次作文课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和心理?要是在以前,我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已经到了战场前沿,谁还有心思吟诗作赋!可是自从开展“生成式作文训练”以来,学生把上作文课看作一种享受,因此,心里很有底气。
今天我们上高中阶段最后一次作文课。我把那些让学生心烦的讲义、模拟卷往讲台的边上一推,宣布教学任务。果然,正在低头找讲义的学生一个个抬起头来,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彩。
我故意顿了顿,说:今天我们要完成的作文题目是《生命》,哪位同学有想法要发表?
唉,好俗气的题目!
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高考吧?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只有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下,我设法让他们从看似毫无意义的话语中生成一篇像样的作文,才能显示出“生成式作文”教学的魅力。
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一名女生看上去很无奈——她的成绩中等偏上,而她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却非常高。
我觉得她这句话挺有“生成”价值的。走到她面前问:请问,你的命有多厚?纸有多薄?
她被我问笑了,站起来说:老师,纸的厚度不足半毫米,我的命比它还薄呢!
说纸的厚度不足半毫米,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它形体的厚度;如果你认真探索进去,纸的厚度绝对不止半毫米……
学生知道后面要有好玩的东西了,一个个盯着我一声不响。
我顺手从学生的课桌上拿起一张A4纸,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
步骤1:请学生分别观察白纸的正面和反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笔在纸的一个角上点了一个黑点,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一张白纸,是否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的判断。
引导生成:一个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纯净,在生活中每犯一次错误就像在纸上点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是不是犯一次错误就要对一个人全盘否定?这样不影响大局的小错误是不是可以一直犯下去?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的同学请继续跟老师走。
步骤2:我把纸搓皱,捏成纸团。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大部分对这张纸表示惋惜,说本来很有用的一张纸被老师弄成了废纸,进而上升到要节约资源的高度,对老师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引导生成: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可是如果对生命的价值不了解、不珍惜,就会把一生弄得一团糟。纸弄坏了可以二次生产,而人的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如果对这个话题还是找不到感觉,请继续跟老师去探索。
步骤3:刚才有同学说纸被老师揉成纸团就没有用了,是这样吗?刚才谁批评老师最尖刻?说完,我拿起纸团作出要砸批评我的学生的姿势。待学生哄笑过后,我让学生描述事件,并加以评论。
引导生成:我们经常觉得被扭曲的生命不再有意义,比如被功名扭曲的旧书生、被穷困扭曲的乞丐、被道德扭曲的罪犯……如果社会给予这些人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们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我们因为他们曾经的过失而拒绝接纳,他们将走上另外的道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如果对这个话题仍然不感兴趣,请继续跟老师往前思索。
步骤4: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张纸是从哪里来的?它本来可以有哪些用途?现在它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引导生成:一棵树从发芽到长成,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变因素。长成的树用来做什么,又有很多可变因素。做成纸被什么人购买,还有很多可变因素。买来的纸被用来做什么,仍然有很多可变因素。在这众多的可变因素中,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其命运都会发生改变。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我们玩味,难道没有作文可写吗?
整理活动思路:
纵向——纸的历史
——实写
变形过程(叙事)
横向——纸的种类
纸的遭遇→ 变形 被掷情绪(抒情)
推测这张纸的未来
——虚写
评论是非(议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张白纸本来是没有什么写作价值的,可是经过上面的过程,我们就找到了很多可以写作的元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张纸的厚度绝不止半个毫米,同样,人的生命的厚度也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活,我们只要通过一些方式对其加以变形,就可以看出生命的形式和本质,就会对平淡的生活有很多新的发现。
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们。老师刚才只是对一张白纸实施了变形,就把隐藏在纸里的写作内容给挤出来了。很多同学说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其实平淡的生活如平静的湖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种宁静与淡然,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波澜不惊时的五光十色,正如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过,投入一粒石子,或者有一条鱼从水底跃起,平静的湖面则会荡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倒映其中的山光云影变得姿态万千。这一阵风、一粒石子、一条小鱼就是对湖面的“干扰”。因为有了干扰,原本平淡的生活就显出了特别,许多生活的哲理也就随之显现。用来干扰生活的元素叫“干扰素”,它可以是人、物、事件、景物等等。
除了用干扰素对生活进行变形,可以生成深刻的作文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生命的厚度呢?下面我们再以《母亲》为题目进行一些探索。
引导讨论:人在这个世上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母亲。关于“母亲”大家有什么话要说?讨论一下,列一个发言提纲。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概括各小组涉及的内容,并作板书,以引导深入讨论:
事例
|
性质
|
适合的作文题
|
我生病、给我送伞、给我递牛奶或者水果
|
妈妈对我的照顾
|
我有一个好妈妈
|
除了对我的照顾,有时也会批评我的错误
|
母爱的多样性
|
妈妈的爱
|
妈妈不仅爱我,也爱其他孩子
|
母爱的博大
|
我的母亲
|
……
|
……
|
母亲
|
引导1:如果让我们来赞美母亲,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举例:母亲对我生活的照顾、母亲对我品德的教育、母亲对我心灵的呵护……
引导2:这些角度都可以用来表现母爱,不过要想自己的立意有所创新,必须把母爱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展现。这不仅考查思维的深度,还考查思维的广大度。对于这样一个常见的话题,要想写出新意来,是比较困难的。下面请大家把母亲放到更开阔的背景下来塑造,看看有哪些新的素材可以拓展“母亲”的内涵。学生讨论并发言。
举例:有一次和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孩子颠颠倒倒地过马路,她三步两步冲过去,一把将孩子抱进怀里,自己差一点让一辆摩托车撞到。结果呢,那个孩子的妈妈并不领情,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还说是要让孩子锻炼一下独立走路的能力,母亲的行为会让孩子对大人产生依赖思想。当时我差一点发作,可是妈妈却笑眯眯地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只要孩子没事就好。真是搞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
引导3:如果一位母亲只对自己的孩子关爱,这样的母爱是狭义的,我们要设法拓展母爱的空间范围,让母爱更加充分地得以表现;如果母爱只是体现在一位母亲身上,那么母爱则是单薄的,我们可以从母爱的传承角度来思考,用历史的眼光来表现出母爱的纵深。请同学们再从时间的角度给“母亲”提供新的背景。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构思。
举例:那天和妈妈一起到外婆家,外婆开口就批评妈妈怎么又瘦了。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妈妈真的变化挺大的,皱纹细细地布满了额头,头发也显得枯黄了,眼睛里很多牵牵连连的血丝……以前妈妈可不是这样,皮肤白皙润泽,头发乌亮乌亮的,眼睛清澈明亮。我小时最喜欢她抓着我的手走路,妈妈的手又软又温暖,潮潮的,攥起来像一颗不大的心脏;可是现在呢,那双手已经布满了粗粗细细的皱纹,指头上经常缠着胶布。我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了?真没想到这双手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妈妈和外婆说着话,就开始收拾午饭。外婆走过来,轻轻地掠起妈妈额前的乱发,叹息着说:你就不能歇一会儿吗?外婆的目光湿漉漉的。我忽然感到鼻子发酸了——妈妈也是外婆的女儿啊!看着外婆的眼神,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情怀: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母爱,人类和所有动物根本不可能延续到今天。
我一定每天每天都在这样的眼神里走来走去,只是没在意罢了。现在我读懂了这样的眼神,我想有一天我的眼睛也会流淌出那湿漉漉的目光。
教师小结:要想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不俗之处,就必须对人物进行“陌生化”。在上面的例子中,母亲是写作的主体,“我”、街头母子便是母亲的空间背景,在不同的背景下,母亲的爱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升——这些都是从空间角度思考的;为了进一步把“妈妈”提升到“母亲”的高度,又从时间角度思考,这就是外婆的出现——外婆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从“女儿”的角度审视“妈妈”,更是为了体现母爱的传承,所以得出“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母爱,人类和所有动物根本不可能延续到今天”这个结论的提炼就顺理成章了,生命的厚度便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
通过变换背景凸显人物形象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基本思路就是从空间和时间方面去构建恰当的、不同的背景。当然,进行这样的变换,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是前提。
作文课上完了,学生还沉浸在思维被一次次超越的痛苦或者幸福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字:
干扰因素——发现哲理
测量生命厚度的方法 更换背景——揭示品质
隔的手法——抒发情感
写完后,我对学生说:“隔”的手法来不及给大家讲了,留一句话给大家自己去感悟,“所谓‘隔’,就是由于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距离造成心理上的‘失去’,从而使原本隐藏在人或物中的感情得以显现的方法。”
2011.7.24
测量生命的厚度
(修改稿)
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学生的心绪也更加显得烦躁。是不是要上一次作文课调节一下学生情绪和心理?要是在以前,我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已经到了战场前沿,谁还有心思吟诗作赋!可是自从开展“生成式作文训练”以来,学生把上作文课看作一种享受,因此,心里很有底气。
今天我们上高中阶段最后一次作文课。我把那些让学生心烦的讲义、模拟卷往讲台的边上一推,宣布教学任务。果然,正在低头找讲义的学生一个个抬起头来,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彩。
我故意顿了顿,说:今天我们要完成的作文题目是《生命》,哪位同学有想法要发表?
唉,好俗气的题目!
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高考吧?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只有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下,我能设法让他们从看似毫无意义的话语中生成一篇像样的作文,才能显示出“生成式作文”教学的魅力。
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一名女生看上去很无奈——她的成绩中等偏上,而她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却非常高。
我觉得她这句话挺有“生成”价值的。走到她面前问:请问,你的命有多厚?纸有多薄?
她被我问笑了,站起来说:老师,纸的厚度不足半毫米,我的命比它还薄呢!
说纸的厚度不足半毫米,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它形体的厚度;如果你认真探索进去,纸的厚度绝对不止半毫米……
学生知道后面要有好玩的东西了,一个个盯着我一声不响。
我顺手从学生的课桌上拿起一张A4纸,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
步骤1: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白纸的正面和反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我用笔在纸的一个角上点了一个黑点,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一张白纸,是否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学生很随意地描述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的判断。
引导生成:一个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纯净,在生活中每犯一次错误就像在纸上点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是不是犯一次错误就要对一个人全盘否定?这样不影响大局的小错误是不是可以一直犯下去?看着学生若有所思的神情,我说: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的同学请继续跟老师往前走。
步骤2:我把纸搓皱,捏成纸团。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大部分对这张纸表示惋惜,说本来很有用的一张纸被老师弄成了废纸,进而上升到要节约资源的高度,对老师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引导生成: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可是如果对生命的价值不了解、不珍惜,就会把一生弄得一团糟。纸弄坏了可以二次生产,而人的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如果对这个话题还是找不到感觉,请继续跟老师去探索。
步骤3:刚才有同学说纸被老师揉成纸团就没有用了,是这样吗?刚才谁批评老师最尖刻?说完,我拿起纸团作出要砸批评我的学生的姿势。待学生哄笑过后,我让学生描述事件,并加以评论。
引导生成:我们经常觉得被扭曲的生命不再有意义,比如被功名扭曲的旧书生、被穷困扭曲的乞丐、被道德扭曲的罪犯……如果社会给予这些人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们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我们因为他们曾经的过失而拒绝接纳,他们将走上另外的道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成自己的作文。如果对这个话题仍然不感兴趣,请继续跟老师往前走。
步骤4: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张纸是从哪里来的?它本来可以有哪些用途?现在它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引导生成:一棵树从发芽到长成,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变因素;长成的树用来做什么,又有很多可变因素;做成纸被什么人购买,还有很多可变因素;买来的纸被用来做什么,仍然有很多可变因素……在这众多的可变因素中,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其命运都会发生改变,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我们玩味。请大家思考从一粒种子到一张纸的过程,任意安排一个可变因素,构思事件的发展与结局。
学生陷入沉思后,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上面的活动思路:
纵向——纸的历史
——实写
变形过程(叙事)
横向——纸的种类
纸的遭遇→
变形 被掷情绪(抒情)
推测这张纸的未来
——虚写
评论是非(议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张白纸本来是没有什么写作价值的,可是经过上面的过程,我们就找到了很多可以写作的元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先是小声讨论,然后开始大胆自由发言:
一张纸的厚度不到半个毫米,但是它隐藏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同样,人的生命的厚度也不仅仅是眼前的困难或者喜悦,只要通过一些方式对生活加以变形,就可以看出丰富的生命形式和深刻的生命本质,看似平淡的生活就有了可以写作的价值。
教师小结: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们。老师刚才只是对一张白纸实施了变形,就把隐藏在纸里的写作内容给挤出来了。很多同学说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其实平淡的生活如平静的湖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种宁静与淡然,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波澜不惊时的五光十色,正如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过,投入一粒石子,或者有一条鱼从水底跃起,平静的湖面则会荡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倒映其中的山光云影变得姿态万千。这一阵风、一粒石子、一条小鱼就是对湖面的“干扰”。因为有了干扰,原本平淡的生活就显出了特别,许多生活的哲理也就随之显现。用来干扰生活的元素叫“干扰素”,它可以是人、物、事件、景物等等。
学生对我的总结议论纷纷,有的说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通过小狗主人身份的变化来对平常事件进行干扰的,有的说刘以鬯的《打错了》是通过一个打错的电话凸显生命无常的。有的同学问:老师,莫怀戚的《散步》是用什么进行干扰,让平常生活变得情浓理深的?
我反问:在这篇散文里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学生思考、议论了一番,说:人是不变的,而人在散步时所走的路是变化的。我说:是。它是通过变换人物活动的背景来挖掘生命的厚度的。下面我们就以《母亲》为题目进行一些探索。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大致结果如下:
事例
|
性质
|
适合的作文题
|
我生病、给我送伞、给我递牛奶或者水果
|
妈妈对我的照顾
|
我有一个好妈妈
|
除了对我的照顾,有时也会批评我的错误
|
母爱的多样性
|
妈妈的爱
|
妈妈不仅爱我,也爱其他孩子
|
母爱的博大
|
我的母亲
|
从学生的反馈中,我觉得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更换背景”的含义,决定在学生面前秀一下自己现场作文的水平。于是对他们说:老师根据大家填写的表格,以《母亲》为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看看谁能发现老师的写作思路。
口头作文:
妈妈对我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每天要看着我把她装来的饭菜吃进肚子里,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去收拾一家人饭后留下的残汤盛饭;每天要放下一切事情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为的是决定明天给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每天要出入我的房间几十次,有时给我送来一个苹果,有时给我带来一杯牛奶,有时给我披上一件衣服……有时什么也没拿,只是走过来看看我。我经常觉得妈妈很烦人,心里想,你每天要做这么多琐碎的事,怎么就不会觉得烦呢!
姨家的小妹来我家,妈妈不知要怎么招待她,糖果、瓜子、水果……唉,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要一样一样地拿来让小妹吃。小妹吃了,她就满脸流动着微笑,如果不吃,她就显得很慌乱。妈妈不光唠叨我,也唠叨小妹,什么学习要努力啦,待人要和气啦,要注意节约啦……有时我在想,干嘛呀,她又不是你女儿。
更让我不解的是,妈妈连大街上的孩子都要管。有一次和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孩子颠颠倒倒地过马路,她三步两步冲过去,一把将孩子抱进怀里,自己差一点让一辆摩托车撞到。结果呢,那个孩子的妈妈并不领情,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还说是要让孩子锻炼一下独立走路的能力。当时我差一点发作,可是妈妈却笑眯眯地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只要孩子没事就好。真是搞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
那天和妈妈一起到外婆家,外婆开口就批评妈妈怎么又瘦了。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妈妈真的变化挺大的,皱纹细细地布满了额头,头发也显得枯黄了,眼睛里很多牵牵连连的血丝……以前妈妈可不是这样,皮肤白皙润泽,头发乌亮乌亮的,眼睛清澈明亮。我小时最喜欢她抓着我的手走路,妈妈的手又软又温暖,潮潮的,攥起来像一颗不大的心脏;可是现在呢,那双手已经布满了粗粗细细的皱纹,指头上经常缠着胶布。我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了?真没想到这双手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妈妈和外婆说着话,就开始收拾午饭。外婆走过来,轻轻地掠起妈妈额前的乱发,叹息着说:你就不能歇一会儿吗?外婆的目光湿漉漉的。我忽然感到鼻子发酸了——妈妈也是外婆的女儿啊!看着外婆的眼神,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情怀: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母爱,人类和所有动物根本不可能延续到今天。
这样的眼神妈妈也有,我一定每天每天都在这样的眼神里走来走去,只是没在意罢了。现在我读懂了这样的眼神,我想有一天我的眼睛也会流淌出那湿漉漉的目光。
在作文课上秀口头作文是我经常干的事情,我觉得把老师的思维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拓宽思维宽度。因为是老师的口头作文,不是名家的经典之作,学生更乐意说长道短,有利于在写作层面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消除写作恐惧。
等了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开始发言了,我在一旁洗耳恭听,及时捕捉发言中的闪光点,为下面的总结做好准备。学生的发言基本抓住了我的思路:妈妈对我的爱→妈妈对别的孩子的爱→外婆对妈妈的爱→我要将她们身上的爱传递下去。
但是学生对我使用的方法却不甚了了,为了突出“更换背景”的效果,我作了如下小结:要想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不俗之处,就必须对人物进行“陌生化”。在上面的例子中,母亲是核心人物,“我”、小妹、街头母子都是母亲的背景,在不同的背景下,母亲的爱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升——这些都是从空间角度思考的;为了进一步把“妈妈”提升到“母亲”的高度,老师又从时间角度思考,这就是外婆的出现——外婆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从“女儿”的角度审视“妈妈”,更是为了体现母爱的传承,所以得出“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母爱,人类和所有动物根本不可能延续到今天”这个结论,这样,生命的厚度便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通过变换背景凸显人物形象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基本思路就是从空间和时间方面去构建恰当的、不同的背景。当然,进行这样的变换,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是前提。
作文课上完了,学生还沉浸在思维被一次次超越的痛苦或者幸福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字:
干扰因素——发现哲理
测量生命厚度的方法 更换背景——揭示品质
隔的手法——抒发情感
写完后,我对学生说:“隔”的手法来不及给大家讲了,留一句话给大家自己去感悟,“所谓‘隔’,就是由于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距离造成心理上的‘失去’,从而使原本隐藏在人或物中的感情得以显现的方法。”
2011.7.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