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9]

(2011-07-04 01:02:01)
标签: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9]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9]
哦,天哪!

  (一)训练内容:写作的心境·情境设置
  (二)训练目标:
  1.了解写作心境的基本含义,感受写作心境对于写作的意义。
  2.理解情境设置对于思维转换的意义,掌握灵感的特点与来源。
  3.学会运用“化抽象为具象”、“假想读者”等方法帮助自己进入写作情境。
  (三)训练方法:生活激活法、文本分析法、追问法、思维展示法
  (四)活动程序:
  1.写作心理激活:试比较《爷爷》与《缺憾》两个题目。讨论哪一个好写一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教师捕捉发言中的关键词并加以板书:
  生活内容、具体可感、情境真实……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讨论了两个题目在审题中的不同感受,我们能不能把《缺憾》这样抽象的题目变得像《爷爷》这个题目一样具体、真实、有话好说呢?
  2.教师思维展示:有人曾经给我“富有”、 “敬畏      ”、“阳光下”三个题目,问我应该如何处理。我是这样回答的:这三个题目可以看成一个题目,假如以“富有”为主要写作对象,“敬畏     ”中就可以填写“敬畏财富”,而“阳光下”则可以虚拟为“阳光下的财富”,这样,只要对“富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了,即写作者的“财富观”是什么。这样处理的意图是想说明,只要题目没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写作者就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话题,不过是根据题目作一些语言上的调整而已。像“敬畏财富”,可以表达对财富获得渠道、财富支配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为富不仁”、“小人乍富”等现象,提出财富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财富是考验一个人人品和气度的“试金石”——这是从反面立意。而“阳光下的财富”则可以从正面立意,讲如何获得正当的财富,如何用财富为自己、他人谋福利。
  最后,我把这个题目定位在如何对待财富上,设置了“在路上遇到一枚硬币”这样一个具体情境,这就是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枚硬币》的写作背景。
  3.学生尝试把《缺憾》转化为《爷爷》或者《奶奶》之类的内容来写。
  学生讨论,各自完成写作构思。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突出情境设置的运用。
  教师展示自己的转化过程:
  思考1:设定写作背景,让题目变得具体。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有缺憾?
  举例:人的相貌、电脑软件、法律制度……
  思考2:缺憾是一种不完美,如果我们设法弥补这些缺憾,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层层设问,可以使思考不断深入,达到立意深刻的要求。
  立意:缺憾的消除可以使人生、社会变得更加完美,缺憾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
  思考3:对缺憾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章的展开也应该遵循这一思路。要选择一个表象上的缺憾,并由此挖掘下去。
  举例:家里有一套完美的餐具,有一次因为和父母闹别扭一只小花碗被我敲了一个小豁子。从此我以此为标志来辨认这只碗,主动用这只有了缺憾的小碗,以警示自己不要轻易制造缺憾,进而发展到别人不许用。
  一次奶奶来我家,用了这只小碗。我很不高兴,责问她为什么样用我的碗。奶奶说完美的东西应该让给孩子用。可是我还是不依不饶,让奶奶很尴尬。
  虽然奶奶对我和以前一样亲,可以我总觉得伤害过奶奶,心里总有一个小小的缺憾。每当我有什么开心的事,以前最先告诉的人是奶奶,可从此以后我不知道该与谁分享。后来有一次获奖了,忍不住打电话向奶奶报告,发现奶奶根本没把我的不敬放在心上,于是我一边享受着奶奶的爱,一边决定向奶奶道歉。
  我时常想:将来长大我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上的人都会像奶奶一样包容我吗?为了人生少一些缺憾,从此我学会了宽容。
  构思过程总结:
  思路:小碗上的缺憾→与外婆感情上的缺憾→减少人生的缺憾
  线索:一只有缺憾的小碗
  结构:层进式,夹叙夹议
  写作方法小结:很多作文题看似空泛,可是如果我们懂得“题意题”的特点,是很容易将其化空为实的,主要的方法就是设置情境,即为题目设置一个具体的背景,进而由实入手,再由小到大地展开话题。如“缺憾”,我们可以在意念中将其补充为“奶奶心里的缺憾”,从而变成一个叙事类作文题;也可以将其补充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变成一个论述类作文题。这种化虚为实的方法我们叫它“设置写作情境”。
  4.学生写作尝试:请以《规则》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
  学生完成写作构思,并展示构思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议标准:
  (1)能否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
  (2)能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件。
  (3)写作思路是否清晰。
  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写作构思:
  引导1:日常生活中,万事都有它的规则,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明文规定的。你了解哪些规则?这个题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立意。
  举例:球场规则、考场规则、交通规则、商业中的讨价还价、人际关系中的潜规则……
  引导2:在社会运行中,有的规则是要遵守的,尽管它可能对你个人的利益有所妨碍,因为它是保证一件事情正常发展的前提,比如交通规则;而当一个规则危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时,这个规则就要加以改革,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如办事要请客送礼的潜规则。
  立意:对规则的态度反映一个人的素质。
  引导3: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成正反对比的方式表达规则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写作的关键是对“规则”的选择,它决定文章的结构方式:如选择的都是正面的规则,则写成总分式或层进式;如选择的有正面规则有反面规则,则可以写成对照式或者并列式。这个题目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学会通过假设情境来突出每个事例中隐含的观点。
  举例:德国是一个特别讲究规则的国家,讲究得近乎教条。一个中国小伙子在德国留学,一天晚上和德国女友在街上散步,遇到了红绿灯,四周没有警察、没有电子眼、也没有行人,小伙子很自然地跨过了斑马线。为此女友提出分手,理由是,在没有人监视的情况下,你连交通规则都不能遵守,将来结婚了,还能遵守诺言和道德规范吗?
  回国以后,小伙子又结识了一个中国女友。两个人又在街上散步,遇到的情况和上次一样,小伙子立即在斑马线前停下了脚步。为此女友提出分手,理由是,跟这样一个迂腐教条的人在一起,将来如何应对生活中突发的一些事情?
  交通规则到底应该如何遵守呢?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对待这些规则的?比如一个考场如果没有老师监考,情形会如何?它反映了我们学生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许多自助餐馆经常经营不下去?反映了顾客什么习惯?如果一只没人看管的捐款箱放在街头,结果会如何?这又反映了市民什么素质?
  思路小结:
  思路:从生活中选择由浅入深的规则,设置一些特殊的情境,来折射人们的心态和道德观念,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文章框架:破题引入:假如规则无人看守→考场规则→市场规则→爱心规则→结论
  结构:主体为总分式,每一个局部为对照式。
  小结:因为作文题目显得空泛,很多考生容易犯以空对空的毛病,文章泛泛而谈,写不出实际内容。为了使文章能由实入虚,既有实际生活,又有思维高度,写作时必须把握一个基本思路,即由现象、事件入手,通过分析、提升,至情感、道德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收笔。做法是,拿到题目以后,迅速设置情境,确立主题,然后思考文章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思考如何借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有哲理性的主题。这种方法叫做 “入象出境”。
  5.文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妈妈啊,你不要再老了
  刘家魁
  妈妈啊,你不要再老了
  你再老下去
  我就没有妈妈了


  没有妈妈的游子
  就永远回不到故乡了
  没有妈妈的故乡
  就成了一个空壳了
  哦故乡故乡
  故乡是妈妈居住的地方
  妈妈是故乡的心
  妈妈是故乡的魂
  是升起在朝朝暮暮的温暖的炊烟
  是守候在风中雨中的简陋的鸟巢……


  妈妈啊,你不要再老了
  你再老下去
  我就没有妈妈了


  没有妈妈的儿子
  年龄再大也还是孤儿啊
  年龄再大的孤儿
  梦见的也还是妈妈的怀抱……
  哦妈妈妈妈
  妈妈是儿子的天堂
  妈妈是儿子的宗教
  是生命的源头灵魂的归宿
  是理想的寄托精神的依靠……


  妈妈啊,你不要再老了
  你再老下去
  我就成了孤儿了
  (1)这首小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说说你的感受。
  (2)诗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分析:如果把这首诗改为第三人称,会是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尝试用第三人称默读、朗读。
  小结: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作者的心里没有读者,往往写不出感人的内容,因为你的情感或者思想是泛化的;如果我们假设自己这篇文章是写给某个熟悉的人看的,就能够写得很生动、很有感染力。作文是有读者的,你要想打动读者,就必须在写作的时候让这个读者站在你面前。这种方法叫做“假想读者”。
  6.写作训练: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学过的方法给自己设置一个写作情境,把文章写具体。
  ◎阅读与借鉴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这篇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11.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